中考秘籍02碳和碳的氧化物参考答案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3_16264512.htm

例题

1.

B。

A、C60具有金属光泽,有许多优异性能,如超导、强磁性、耐高压、抗抗化学腐蚀、在光、电、磁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故正确。

B、石墨用作电池的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木炭不具有导电性,故错误;

C、石墨很软且在纸上划过会留下痕迹,故可用于制作铅笔芯,故正确;

D、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可用于裁割玻璃,故正确;

2.

A。

A、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均具有可燃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金刚石不具有导电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石墨是深灰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石墨有滑腻感,金刚石没有,故选项说法错误。

3.

C。

A、碳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例如金刚石、石墨、碳60等,故A错;

B、碳纳米管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并不是不能反应,故B错;

C、原子之间都有间隔,故C正确;

D、原子始终在不断运动,故D错。

4.

D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D。

5.

C

A、试管中有空气,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的是受热膨胀的空气,不能说明反应开始,不符合题意;

B、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此时产物铜的温度较高,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又产生黑色的氧化铜,所以要等固体冷却后才能倒出,不符合题意;

C、木炭具有还原性,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元素,使氧化铜失去氧,变成单质铜,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失去的氧元素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碳元素的质量的总和,反应中可能生成一氧化碳,所以固体减少的质量不一定等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不符合题意。故选C。

6.

D

A、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逐渐减小,错误;B、氧化铜的质量逐渐减小到零,错误;C、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从零开始不断增加,错误;D、铜元素质量不变,固体质量逐渐减小,所以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正确。故选D。

7.

C。

A、实验前先通入N2的目的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氧气对证明氧化铜中含有氧元素造成干扰,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可以判断氧化铜中的确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硬质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红,说明生成了铜,不能证明氧化铜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实验中可能由一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本实验的不足是没有处理尾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8.

A

A、碳夺取了二氧化碳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B、生成物是一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之一,故选项说法正确;C、该反应在高温下进行,为吸热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中原子数目在反应前后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9.

C。

A、碳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由图示可知,t1时,开始发生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碳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t1和t2时,固体中铜元素质量保持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图中b反应后减少至0,固体混合物的质量逐渐减少,但不可能减少至0,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88,则d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10.

A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光照条件吸收二氧化碳与水生成葡萄糖,故符合题意;B、化石燃料含碳元素,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是分解有机物,主要产物是水、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D、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

C

A、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和水反应形成酸雨,A错误。B、无机物和有机物可相互转化,如二氧化碳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B错误。C、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CO2,C正确。D、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D错误。故选C。

12.

D

A、碳循环、氧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碳循环、氧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又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不符合题意;

D、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符合题意。故选D。

13.

D

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说法正确;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生产汽水,说法正确;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用于气体肥料,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说法错误;故选D。

14.

C

A、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故正确;B、碳循环中将CO2被海水吸收转化为碳酸,为无机物,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故正确;C、吸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不相等,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故错误;D、钙化中释放CO2的反应为:2NaHCO3+CaCl2=CaCO3↓+CO2↑+2NaCl+H2O,故正确。故选C。

15.

D。

A、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说法正确;

D、上述实验说明碳酸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醋酸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法不正确。

16.

B。

A、上下移动干燥管,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B、小试管只能起到液封作用,不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正确;

C、铜丝上下抽动,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D、止水夹和多孔隔板,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17.

B。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上下两片滤纸条变红,并且下边的先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并且密度比空气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该选项说法正确。

18.

B。

A.根据曲线a可知,加入水前后,二氧化碳的压强基本没有变体,这说明减少的气体体积大约等于加入水的体积,即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故A正确;

B.二氧化碳不但能与水反应也能溶于水,比较1和2只能说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了,并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即图象1压强减小的原因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的,故B不正确;

C.在实验开始阶段将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中气体压强都快速增大是因为液体压缩了瓶内的气体,使瓶内气压增大,故C正确;

D.比较曲线b和c,c压强减小明显,说明40%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和强,更适合吸收二氧化碳,故D正确。

19.

D

A、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原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使溶液变红,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灭火,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工业炼铁,故选项说法正确.

20.

C

A、浓硫酸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故不可行;B、将气体点燃除去的是一氧化碳,而不是二氧化碳,故不可行;C、将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可除去少量二氧化碳,故可行;D、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去的是CO,故不可行。故选C

21.

C

通入石灰水除去的是二氧化碳,A错;由于二氧化碳很多,根本点不着,B错;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C对;通过灼热的木炭,二氧化碳会反应生成一氧化碳,D错。

22.

C

A项,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会将二氧化碳除去;

B项,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气体,无法被点燃;

C项,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D项,二氧化碳会与灼热的焦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故选C

23.

D

A、石墨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金刚石没有导电性,选项说法不正确;

B、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存大较大差异,但化学性质相同,选项说法不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但具有氧化性,选项说法不正确;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利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所以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4.

B

A、CO和X反应生成CO2,X可以是O2或Fe2O3等金属氧化物,说法正确;

B、CO2和Y反应生成Na2CO3,则Y为NaOH,NaOH不能用来检验CO2,,说法错误;

C、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正确;

D、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发生碳酸的分解反应,说法正确;故选B。

25.

C。

①玻璃管中的氧化铜变成铜,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质量减小,说明CO具有还原性,故正确;

②由上述分析可知,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故正确;

③玻璃管内的氧化铜在反应后变成了铜,失去了氧气,反应前后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减少,故错误;

④尾气点燃后,给玻璃管加热,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故正确;

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乙中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由上述分析可知,C正确。

15.

A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得到氧的为还原剂,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可知:该反应中得到氧的是单质碳,所以还原剂是碳。故A选项正确。

26.

C。

A、稀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反应速率太快,不适合于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B、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速率太快,不适合于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C、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反应速度适中,操作安全方便,便于收集,适合于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故选项正确。

D、稀硫酸与碳酸钡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硫酸钡,硫酸钡覆盖在碳酸钡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故选项错误。

27.

B。

A、上下移动干燥管,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B、小试管只能起到液封作用,不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正确;

C、铜丝上下抽动,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D、止水夹和多孔隔板,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故选项错误;

28.

C。

A、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色正确,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该装置可以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正确,因为铜丝可以上下移动,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可以用铝丝代替铜丝错误,因为铝与醋酸反应有氢气放出,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该实验充分体现废物利用,节约资源的理念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29.

D。

A、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说法正确;

D、上述实验说明碳酸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醋酸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法不正确。

30.

B。

①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②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铜的氧,CO被氧化为CO2,故选项说法正确。

③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④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利用一氧化碳燃烧的热量给玻璃管加热,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31.

[提出猜想]既有CO2又有CO

[实验步骤]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实验结论]CO2+Ca(OH)2=CaCO3↓+H2O二变蓝变浑浊

[实验反思]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对碳与氧化铜反应产物检验的干扰(答案合理即可)不需要;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已收集在装置E中,没有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污染(答案合理即可)

[提出猜想]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物有三种可能:①气体产物全部是CO2;②气体产物全部是CO;③气体产物是CO2和CO的混合物;

[实验步骤]玻璃管中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观察到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实验结论](1)二氧化碳能使C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若观察到氯化钯试纸变蓝说明有一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没有二氧化碳,则猜想二正确;

(3)因为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遇一氧化碳变量,若试纸变蓝,则有一氧化碳;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有CO2,则猜想三成立;

[实验反思](1)实验中要排除空气的影响,故氮气的作用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对碳与氧化铜反应产物检验的干扰(答案合理即可);

(2)CO有毒,是大气污染物,但本题不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因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已收集在装置E中,没有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污染(答案合理即可)。

32.

稀硫酸;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CO2和CO;

仅有一氧化碳时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CO+CuOCu+CO2;

A或B或D。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取a中的红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试管中出现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说明氧化亚铜和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铜,证明固体中确实含有Cu2O。

猜想一:CO2;猜想二:CO;猜想三:CO2和CO;

甲同学认为猜想二不正确,理由是一氧化碳不能和氢氧化钙反应,因此b中的试管内不能产生白色沉淀。

乙同学将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的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中,黑色固体变红,说明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证明猜想三是正确的;

为了防止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应该把上图装置中的b部分装置换成如图2中的A、B、D都可以,这是因为A、B、D装置都能够防止一氧化碳进入空气中。

33.

(1)a;

(2)A;

(3)溶液红色刚好消失;

(4)CO2+2NaOH=Na2CO3+H2O;HCl或H2SO4;

(5)H2O。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装置A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长管进入;(2)若要C中的两个气球悬浮在空气中,则气体甲可能是氢气,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3)往C试管中通入CO2,当出现溶液红色刚好消失现象,表示石灰水中的溶质恰好完全沉淀;

(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若要气球恢复原状,应关闭分液漏斗①,打开分液漏斗②,滴入稀盐酸或稀硫酸;

(5)由化学方程式CaCO3+CO2+X═Ca(HCO3)2可知,反应前有:1个钙原子、2个碳原子、5个氧原子;反应后有:1个钙原子、2个碳原子、6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H2O。

34.

(1)长颈漏斗;(2)CaCO3+2HCl=CaCl2+H2O+CO2↑;(3)红;不可燃不助燃。

(1)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是长颈漏斗。

(2)甲中发生反应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3)乙中进行实验时,先关闭K1和K2,加热c,一段时间后再通入CO2,观察到b、d中纸花均不变色。再打开K2,b中纸花逐渐变红,由此证明了CO2能与水反应。若打开K1,还可以证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可燃不助燃。

35.

(1)①分解反应;②降低;

(2)2NaOH+CO2=Na2CO3+H2O;氢氧化钠;

(3)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

(4)g;

(5)①检验反应是否有水生成;②CuO+COCu+CO2;③氢气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不能确定是否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

四氧化三铁在K、光照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氧化亚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一氧化碳和氧化铜高温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氢气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1)①反应1是四氧化三铁在K、光照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氧化亚铁,反应符合一变多,故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②反应2中反应物中碳元素在二氧化碳中,生成物中碳元素在碳单质中,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x+(-2)×2=0,x=4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碳单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2)反应①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由转化关系图可知,氢氧化钠参加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该转化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氢氧化钠。(3)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碳酸钾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碳酸氢钾加热生成碳酸钾、二氧化碳和水,故选择K2CO3溶液作吸收液的优点是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

(4)设1L“人造树叶”工作1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y

2CO2+3H2OC2H5OH+3O2

gy

y=g

故1L“人造树叶”工作1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g。

(5)①白色无水硫酸铜吸水后变为蓝色,故设计B装置的目的是检验反应是否有水生成。②C装置中发生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高温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Cu+CO2。③氢气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水,故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能确认CO2和H2反应生成了CO,理由是氢气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水,不能确定是否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

点拔

1.(×)

2.( × )

3.(×)

4.( √ )

5.( √ )

6.( × )

7.(×)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14.(×)

15.(√)

16.(×)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24.(×)

25.(×)

26.( × )

27.( × )

模拟

1.

C

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作电池电极,故选项说法正确。

B、活性炭吸附性强,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可作冰箱除味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C、金刚石硬度大,不能制作铅笔芯,石墨质软,可制作铅笔芯,故选项说法错误。

D、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在常温化学性质稳定,可制墨汁,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

D

A、酒精灯加网罩能集中火焰,是为了提高火焰温度,故A说法正确;

B、由于在高温条件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气球可以收集尾气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故B说法正确;

C、反应过程中,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固体,故C说法正确;

D、由于碳和氧化铜不接触,不能发生反应,发生的反应是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CO+CuOCu+CO2,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3.

C

根据碳单质的性质、碳的氧化物的组成、性质以及用途来分析解析。

A、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错误;

B、二氧化碳没有酸性,CO2不能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红,错误;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CO2可用于灭火,这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正确;

D、CO与CuO反应,利用了CO的还原性,错误;

故选:C。

4.

B

将题意中的粒子与图中粒子进行对比,可以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NO催化转化器2CO2+N2。

A.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和新的化合物,所以,这个反应不是置换反应;

B.CO和NO的分子个数比是2:2,即1:1进行反应,故B正确;

C.生成物CO2与N2的质量比为2×44:28=22:7,故C错误;

D.安装催化转化器只能是减少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不能保证所有的CO和NO均能全部反应生成了无害的CO2和N2,故D错误。

故选:B。

5.

D

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能与水反应,能使氢氧化钙反应等)、物理性质,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用来冶炼金属,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

A

根据碳循环的过程以及“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排放的碳总量与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零排放”来分析解析。

A.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选项说法错误;

B.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利于实现碳“零排放”,选项说法正确;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选项说法正确;

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会导致温室效应,所以碳中和能有效维持碳循环的相对稳定,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7.

B

A、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部位,无明显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和氧化铜不反应,二氧化碳不能还原氧化铜,不符合题意;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再加热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是因为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证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符合题意;

C、加热炭粉过程中,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气球可以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

D

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a处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HCOOH(甲酸)H2O+CO↑,浓硫酸在制取一氧化碳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环境,大气球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其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HCOOH(甲酸)H2O+CO↑,属于分解反应,但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9.

C

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以用于灭火;由于二氧化碳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常作为气体肥料;固体二氧化碳是干冰,升华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CO无此性质与用途;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10.

C

A、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它们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在工业上可以用来冶炼金属,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碳在氧气中燃烧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自然界消耗CO2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1.

B

A、由C60化学式可知每个C60分子都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故A说法正确;

B、由C60化学式可知,每个C60分子都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故B说法错误;

C、C60的相对分子质量:12×60=,故C说法正确;

D、C60和C70是两种物质,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2.

A

A、导管连接胶皮管时,先把导管一端湿润,然后稍用力转动使之插入胶皮管内,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B、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不能伸入集气瓶太长,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13.

C

A.图示装置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由长颈漏斗注水,当水将长颈漏斗的末端浸没起来后,再用双手紧捂锥形瓶的外壁,若观察到导管口处冒出气泡,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图示操作正确;

B.连接橡胶管和玻璃管时,先将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然后一手持玻璃管,一手持橡胶管,稍稍用力,转动插入,图示操作正确;

C.向锥形瓶中添加块状固体药品时,将锥形瓶倾斜,用镊子将大理石放到瓶口,然后将锥形瓶慢慢竖起,使药品滑落到容器底部,图示操作错误。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图示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长管进入,图示操作正确。

故选:C。

14.

A

A.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符合题意;

B.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可以减少因燃煤发电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D.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有利于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D

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金刚石几乎不导电,故选项说法错误。

B、金刚石、石墨和C60均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利用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6.

(1)红磷、白磷(或氧气、臭氧等);(2)导电性;(3)还原;(4)MgO;不能。

(1)红磷、白磷(或氧气、臭氧等)是另一组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2)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常用作干电池的电极。

(3)工业上制粗硅的反应为:2C+SiO2Si+2CO↑,该反应中SiO2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

(4)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镁、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1、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镁、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1、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2个镁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镁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MgO。

Mg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镁着火时不能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故答案为:

(1)红磷、白磷(或氧气、臭氧等);

(2)导电性;

(3)还原;

(4)MgO;不能。

17.

(1)酒精灯;长颈漏斗;(2)BDFG或BEFG;气密性;

(3)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集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A是酒精灯;D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实验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可从A﹣G中选取BDFG或BEFG;为了防止由于更换仪器所造成的药品损失,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集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将少量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

(1)酒精灯;长颈漏斗;

(2)BDFG或BEFG;气密性;

(3)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集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8.

(1)试管;

(2)CaCO3+2HCl=CaCl2+H2O+CO2↑;A;

(3)m;

(4)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1)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适合用装置A作发生装置;

(3)为制得CO2的水溶液,二氧化碳要和水接触,CO2应从装置C的m端通入;

(4)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氧气,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故答案为:

(1)试管;

(2)CaCO3+2HCl=CaCl2+H2O+CO2↑;A;

(3)m;

(4)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19.

(1)集气瓶(2)2KClO3MnO2───2KCl+3O2↑;D(3)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ⅡⅢ;

(1)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故答案为:集气瓶;

(2)A装置的试管中没有棉花团,因此是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答案为:2KClO3MnO2───2KCl+3O2↑;D;

(3)图二中E是小组同学组装的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图G中,说法正确的是:Ⅱ.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因此bc段压强不再增大;Ⅲ.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因此压强开始逐渐减少;故答案为: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ⅡⅢ;

20.

(1)2HCl+CaCO3=CaCl2+H2O+CO2↑;B;D。

(2)A;B;无色硫酸铜;白色固体变为蓝色;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棒香燃烧;过滤

(1)实验室利用稀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CaCl2+H2O+CO2↑;反应物为固液混合物,不需要加热,故选B为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D为收集装置;

故答案为:2HCl+CaCO3=CaCl2+H2O+CO2↑;B;D。

(2)Ⅰ.发生装置为固液不加热装置,收集装置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此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选A;

故答案为:A。

Ⅱ.小明提出杂质为水蒸气,给出了假设,因此是科学探究中的提出假设,故选B;水蒸气遇到无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证明有水蒸气;

故答案为:B;无色硫酸铜;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Ⅲ.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因此看到气泡,另外带火星的棒香由于有氧气产生,棒香会燃烧;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因此可以通过过滤分离得到;

故答案为: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棒香燃烧;过滤。

21.

(1)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2)CaO+H2O═Ca(OH)2;CO2+Ca(OH)2=CaCO3↓+H2O;

(3)CO2+H2O═H2CO3。

(1)“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说明该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出现在“地窖、洞穴等地”,说明密度比空气的大。

(2)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实验③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故答案为:

(1)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2)CaO+H2O═Ca(OH)2;CO2+Ca(OH)2=CaCO3↓+H2O;

(3)CO2+H2O═H2CO3。

22.

(1)CaCO3+2HCl=CaCl2+H2O+CO2↑;便于添加液体药品;(2)b→c→d→e

F中燃着的蜡烛燃烧更旺,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b、c

(1)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按气体流向,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a→b→c→d→e;气体的性质;

(3)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即CaCO3+2HCl=CaCl2+H2O+CO2↑;使用B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便于添加液体药品;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便于添加液体药品;

(2)若往B装置中分别加入二氧化锰固体和过氧化氢溶液,且在装置F和G中看到明显的现象,则按气体流向,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a→b→c→d→e;装置F和G中分别观察到的现象是:F中燃着的蜡烛燃烧更旺,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b→c→d→e;F中燃着的蜡烛燃烧更旺,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某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则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为:难溶于水;能与空气中某种物质反应;密度与空气的密度非常接近;故答案为:b、c。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3.

(1)试管(2)2H2O22H2O+O2↑气泡均匀连续冒出(3)Cn

(4)B(5)甲中白色固体变蓝色检验二氧化碳点燃尾气

(1)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故填:试管。(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O2↑,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故填:2H2O22H2O+O2↑;气泡均匀连续冒出。(3)实验室用加热碱石灰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和醋酸钠固体制取甲烷气体,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C,若用G装置收集时,甲烷密度比空气小,则气体要从n端通入。故填:C;n。(4)A、B装置都可以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若要控制液体滴加速率,获得平稳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通过分液漏斗能够控制液体药品流量,从而能够控制反应速率。故填:B。(5)①实验中证明有水生成的现象是甲中白色固体变蓝色,是因为水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固体五水硫酸铜。故填:甲中白色固体变蓝色。②乙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检验二氧化碳。③要证明有CO生成,在不连接其他装置的情况下,可进行的操作是点燃尾气,如果尾气燃烧,发出蓝色火焰,说明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故填:点燃尾气。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4.

(1)铁架台。(2)A。(3)b。(4)氢气。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

解:(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2)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3)氢气难溶于水;(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1)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是铁架台。故填:铁架台。

(2)实验室里常用H2O2和MnO2来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图中的A。故填:A。

(3)实验室若用装置D收集H2,则气体应从导管b端进入。故填:b。

(4)步骤1: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混合气体,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可收集到氢气。

故填:氢气。

步骤2;然后,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又可收集到二氧化碳。故填: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5.

①.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②.气体净化③.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检验CO2④.H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A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气体中含有水蒸气;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D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F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加热时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由此可得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为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故填: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2)图甲实验方案中,装置C和D的作用是确定二氧化碳已除净,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气体净化环节,故填:气体净化;

(3)实验中,小金在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的混合气体,其目的是排除装置内原有的空气,防止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并利用装置H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故填: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检验CO2;

(4)实验中H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装置中含有二氧化碳,装置中原有空气已经排尽,故填:H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03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