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消毒及其工艺介绍

#水处理消毒工艺#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水处理中应用作为广泛的消毒方法-氯消毒。通常以液氯、漂白粉、次氯酸钠作为消毒剂。

氯消毒的化学反应

游离氯:

氯易溶于水,当投入到水中时,瞬间发生离解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

氯溶于水生成次氯酸

由于次氯酸属于弱酸,其在水中会进一步的离解生成次氯酸根(ClO-)和氢离子(H+):

次氯酸进一步离解

这里涉及到一个离解平衡常数Ki,这个常数与水的温度具有相关性:

离解平衡常数Ki

至于水中次氯酸与次氯酸根的比例则与水的温度和pH值有关:

以20℃为例:

当pH值>9时,基本以次氯酸根的形式存在;

当pH值<6时,基本以次氯酸的形式存在;

当pH值=7.5时,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各约占50%。

氯消毒是通过氧化作用实现的,由于次氯酸和次氯酸根都具有氧化性,因此两者都是具有消毒能力的。次氯酸作为中性分子,易扩散到细菌表面,深入细菌的体内,所以消毒能力较强,即在pH较低的条件下,消毒的效果会更好。

虽然说次氯酸根的消毒效果要弱于次氯酸,但由于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在水中的平衡关系,当次氯酸被消耗后,次氯酸根就会会转化为次氯酸,继续进行消毒反应。因此当我们计算水中消毒剂含量时,两者都会被计算在内,统称为游离性氯或自由性有效氯(freeavailablechlorine),简称游离氯。

虽然说氯消毒在水处理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其并不能有效地杀灭水中的原虫包囊或者卵囊。

原虫包囊和卵囊

化合氯:

如果水体中含有少量的氨氮,那么当氯投入水中时就会与氨发生反应,生成氯胺,再进一步的生成二氯胺、三氯胺:

氯与氨的反应

氯胺的存在形式与氯和氨的比例以及水中的pH值有关:

当氯/氨≤5:1,pH=7~9时,产物基本为一氯胺;

当氯/氨≤5:1,pH=6时,一氯胺仍较多(约80%);

只有当pH<4.5时,三氯胺才会存在。

因此常规情况下,氯胺主要还是以一氯胺和二氯胺的形式存在。

氯胺也具有氧化性,同样对微生物有消毒效果。但由于其氧化性要比游离氯弱,因此消毒效果也不如游离氯。

氯胺在对水进行消毒的时候,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与微生物反应,产生消毒效果;二是由于氯胺和次氯酸之间存在平衡关系,也能通过游离氯进行消毒。因此氯胺被称为化合性或结合性有效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69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