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杭马亲历丨我们的跑马故事浙江日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叶临风:马拉松是一场自我较量11月5日早上7点30分,黄龙体育中心,随着一声枪响,我踏上了全程马拉松比赛的征程。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杭州马拉松,志愿者的周到服务和观众的热情加油,令我震惊!因一场大病与马拉松结缘其实,我的身体状态并不适合跑马拉松。严格来说,我不具备马拉松选手的合格体型——与旁人相比,近90公斤的体重简直像在负重运动。我的跑龄也短。第一次与马拉松结缘,是年秋,因一场严重的食物中毒腹泻了一个月,一切运动暂停。待康复时,身体素质退化了许多。“试试跑步吧。”朋友K建议。于是,我开始了一周三跑的作息表。从打发时间到找到乐趣,从完成目标到自我挑战,我一次次刷新自己的纪录:最快10公里用时,最快20公里用时,最远跑步距离……之后朋友告诉我,年初有一场香港马拉松赛。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自那以后,短短两年多时间,我参加了6场半程马拉松,2场全程马拉松。赛前半个月意外受伤每次的马拉松,动辄跑上四五个小时,因此我常叫上好友一起参加。如今,随着报名人数越来越多,马拉松主办方大多采用“随机抽签”方式筛选参赛者。相比海外的“高门槛(对之前的参赛成绩有要求)”“先到先得”而言,“随机抽签”的偶然性非常大。最终,一同报名的三名好友全部落选,四人行变成了孤军奋战——第一次独自参赛,这对我控制配速、调整心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更不幸的事发生了。赛前半个月,我不慎打翻了刚烧开的水壶,热水倾泻而下浇在大腿上,现场惨烈……为此,我不得不停训休养。许多人让我退赛,但既然付出了这么多,怎能还没有尝试就轻言放弃?从8月3日开始备战,直到11月5日比赛,我除了每天控制饮食,还要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进行跑步训练。有时得早上5点起来跑步,有时在晚上9点后披星戴月。整整天里,跑步公里。为了让膝盖减负,体重从88公斤减至78公斤。如今付出有了回报,终于能顺利参赛了。4点半起床准备工作不懈怠11月5日清晨4点半,我就起床了。前一晚的充足睡眠,让我一早精神百倍。先喝一杯氮泵冲泡的葡萄糖粉剂,这对于补充前20公里的体能大有帮助;再吃克面包,这可以在后程为我提供能量;口袋里装上一小包盐丸和两根能量棒,这能避免因过度出汗而造成电解质流失,进而引起痉挛。由于我四肢粗壮,在上臂内侧、大腿内侧等关键部位涂上防摩擦的凡士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穿上分趾袜,我向着黄龙体育中心出发了。今年的杭马有人参赛,其中全程马拉松人。发令枪一响,大家纷纷举起手机留念。我戴上耳机放起音乐,开始漫漫征程。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林云龙摄后程大爬坡濒临极点靠意念支撑前程一路平稳,我保持匀速,不疾不徐,很顺利地完成了20公里。30公里后,进入一个艰难的上下坡,我的膝盖和脚踝开始有了反应。经过3个小时的奔跑,我的膝盖在上坡时咯吱作响。一位前辈曾对我说过,“累了可以减速,但切忌停下,一旦停止就很难再起步”。靠着意念,一路坚持。35公里后,我濒临极点,累得几乎瘫倒。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大喊:“年轻人,坚持下去!”身边有残疾人士推着轮椅冲向终点,有妈妈推着婴儿床来参赛。看到他们,我告诉自己,要战胜自己。这时候,我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离终点还有多远”,而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916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