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泉州五中化学科期末模拟试题
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下列有关营养与健康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缺钙易得贫血症 B.缺碘和碘过量均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C.缺锌会使儿童发育停滞 D.正常饮食一般能保证人体必需元素的摄入
A
A.缺铁易得贫血症,缺钙会导致佝偻病或骨质疏松症,此选项错误;
B.缺碘和碘过量均会导致甲状腺疾病,此选项正确;
C.缺锌会使儿童发育停滞,此选项正确;
D.正常饮食一般能保证人体必需元素的摄入,此选项正确。
故选A。
2.有一种收高氯酸铁的化合物,其他学式为Fe(ClOX)3,其中Cl显+7价,则X的值为
A.2 B.3 C.4 D.5
C
高氯酸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7价。依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列出下列关系式:(+3)+(+7)×3+(-2)×3X=0
解得X=4,故选:C。
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闻气体气味
C.倾倒液体
D.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C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符合题意;
B、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不符合题意;
C、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瓶塞未倒放,符合题意;
D、将火柴梗横放在火焰中,外焰部分碳化严重,说明外焰温度最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镉属于金属元素 B.镉原子核内有48个质子
C.镉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 D.镉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g
D
A、根据镉元素的元素名称带有“钅”,可知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根据镉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内数字可知,镉原子核内有48个质子,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示可知镉原子外有五个电子层,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对应元素所在周期数相等,故可判断镉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不符合题意;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故镉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符合题意;
故选D。
5.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n约为~)。下列关于纤维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为
B.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0:5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1.bin×%
D
A、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故其相对分子质量应为(12×6+1×10+16×5)n=n,故错误;
B、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应是(12×6n):(1×10n):(16×5n)=36:5:40,不是6:10:5,故错误;
C、由B可知,氧元素占比最大,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2.bin,故正确。
故选D。
6.2KI+H2SO4+O3═O2+M+K2SO4+H2O中M的化学式是( )
A.H2 B.KOH C.HI D.I2
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反应前有2个碘原子,则反应后1个M分子中含有2个碘原子,而其他元素的原子在反应前后个数都相等,M分子中没有其他原子,则物质M的化学式为I2。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金刚石硬度大,可作制造钻头 B.稀有气体通常状况下为气态,用作保护气
C.洗洁精能乳化油污,用作清洗油污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B
A、金刚石硬度大,可作制造钻头,正确;
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错误;
C、洗洁精能乳化油污,用作清洗油污,正确;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正确;
故选B。
8.某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收集一塑料瓶氧气依次进行以下3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并倒转瓶口。3步实验中测得塑料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如图中的MN段、NP段和PR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比较M→N和N→P,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B.比较N→P和P→Q,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C.氧分子运动速度最慢的是Q→R
D.Q→R氧气的体积分数接近21%
C
A.M→N敞口放置,N→P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温度升高;比较M→N和N→P曲线变化可知,N→P氧气体积分数变化大,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正确;
B.N→P和P→Q变量为瓶口方向放置不同,比较N→P和P→Q曲线,P→Q氧气体积分数变化大,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正确;
C.氧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M→N段没有升温,分子运动最慢,错误;
D.Q→R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再变化,说明氧气体积分数接近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21%,正确。
故选C。
9.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A.A B.B C.C D.D
D
A、白酒、白醋都是无色的,观察颜色无法鉴别,A错,不符合题意;
B、除去铁粉中少量的铜粉,加入盐酸,会和铁粉反应,不与铜反应,B错,不符合题意;
C、加足量水、搅拌、过滤后得到氯化钠溶液,碳酸钙难溶于水被除去,但是氯化钠在溶液中,还需蒸发结晶,C错,不符合题意;
D、鉴别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3.bin和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4.bin固体,加水,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D对,符合题意。
故选D。
10.氯离子效应是指氯离子能加快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为定量探究氯离子浓度对氯离子效应的影响。选择锌片与稀硫酸反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往稀硫酸中加入氯化钠改变氯离子浓度,测量单位时间内产生氢气的体积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离子可以明显加快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
B.氯离子浓度越大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越快
C.氯离子浓度达到饱和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并非最大
D.选择锌与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B
A、由图可知,当氯离子浓度为0时,氢气的生成速率较慢,加入氯离子后,生成氢气的速率明显加快,说明氯离子可以明显加快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增大,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先加快后减慢,当氯离子的浓度约为3.0mol/L时,生成氢气的速率最大,即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最快,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当氯离子的浓度约为3.0mol/L时,生成氢气的速率最大,即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最大,氯离子浓度达到饱和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并非最大,不符合题意;
D、选择锌与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引入了氢离子,变量不唯一,会对实验造成干扰,故选择锌与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无法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
11.金属材料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发挥了重大作用。
(1)铜常用于制作导线,这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______性。
(2)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常温下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______(填物质名称)薄膜,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3)将纯铝和铝合金相互刻画,纯铝上留下明显的划痕,说明______。
(4)对汽车的部分钢铁部件进行喷漆可以防止其生锈,原因是______。
(5)向含有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滤渣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
(1)导电(2)氧化铝
(3)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的大
(4)隔绝氧气和水(5)①.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5.bin②.铁和铜(或Fe和Cu)
铜常用于制作导线,这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故填:导电;
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常温下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氧化,故填:氧化铝;
将纯铝和铝合金相互刻画,纯铝上留下明显的划痕,说明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的大,故填: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的大;
对汽车的部分钢铁部件进行喷漆可以防止其生锈,原因是隔绝氧气和水,故填:隔绝氧气和水;
向含有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铁不能和硫酸锌反应,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其化学方程式为: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6.bin。滤渣中含有的物质是过量的铁和反应生成的铜。
12.水是一切生命体存在所必须的物质,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通过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自来水厂常利用活性炭的______性,除去水中的异味;
(3)电解水实验,证明水是由______组成的;
(4)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请写出你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一种做法______。
(5)根据下面Na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回答问题。(忽略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①20℃时,将90gNaNO3固体加入盛有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给烧杯加热,使溶液温度升至40℃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
②80℃时,将gNaNO3饱和溶液降温至______℃时,溶液质量变为g。
③50℃时,将g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NaNO3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至少应向溶液中再加入______gNaNO3固体。
(1)煮沸##加热煮沸(2)吸附(3)氢元素和氧元素(4)淘米水用来浇花
(5)①..6②.9:10③.60④.13
煮沸可以使得硬水中的可溶性钙镁离子转变为不溶性沉淀,故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故填:煮沸;
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故填:吸附;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故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填:氢元素和氧元素;
使用淘米水浇花可以省去浇花用的水,可以节约水资源;
①2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7.6g,此时将90gNaNO3固体加入盛有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只能溶解87.6g的硝酸钠,故此时溶液质量为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7.bin;4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g90g,故此时加入的90g硝酸钠完全溶解,所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8.bin;
②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g,故此时溶液为g的硝酸钠溶质和g的溶剂,若通过降温将溶液质量变为g,则此时硝酸钠溶解度为g,即此时为60℃;
③g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NaNO3溶液,其溶质质量为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9.bin,溶剂质量也为g,而5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g,故还需再加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10.bin硝酸钠固体。
13.试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CO2。
(1)分类角度:二氧化碳属于______(填“单质”或“氧化物”)。
(2)微观角度:我国研制的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CO2和H2转化为甲醇(CH3OH)和X。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其中微观示意图中X的化学式______。
(3)性质角度:如图2是某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性质进行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②③不变色,①④变红色,且④比①先变红,由此可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
(4)应用角度:Al-CO2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电池的工作原理为:在O2的催化下,Al与C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Al(C2O4)3,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环保角度:全球参与控制CO2的排放量是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根本对策。下列对限制CO2排放量的做法不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A.制定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国际规定 B.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含CO2的废气
C.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开发新能源 D.多植树造林
(1)氧化物(2)H2O(3)密度比空气大
(4)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11.bin(5)B
二氧化碳是由C、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醇和X,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故“”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H、O的个数分别是1、6、2,生成物中含C、H、O的个数分别是1、4、1,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H、1个O,故X的化学式为:H2O;
实验中观察到②③不变色,①④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④比①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密度比空气大属于物理性质;
在O2的催化下,Al与C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Al(C2O4)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12.bin;
A、制定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国际规定,有利于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法合理;
B、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含CO2的废气,废气还是排放到了高空中,不利于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法不合理;
C、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法合理;
D、多植树造林,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利于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法合理。
答案:B。
14.工业制取硝酸(HNO3)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步骤②是______(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找出上述含氮化合物中氮元素化合价最低的物质,并标出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3)步骤③中参加反应的N2和H2的质量比是______。
(4)写出步骤⑥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上述流程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1)物理(2)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13.bin
(3)14:3(4)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14.bin
(5)NO##一氧化氮
步骤②是利用氮气、氧气沸点不同,分离物质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NH3中氢元素化合价为正一价,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x+(+1)×3=0,x=-3;
同理,可求出NO、NO2、HNO3中氮元素化合价分别为+2、+4、+5;
故氮化合物中氮元素化合价最低的物质为氨气,化合价表示为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15.bin。
由流程可知,步骤③反应为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和高温高压作用下生成氨气,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16.bin,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N2和H2的质量比是28:6=14:3。
步骤⑥中发生反应为二氧化氮和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17.bin。
流程中一氧化氮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故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O。
15.A、B、C、D、E均为目前所学过的常见物质。其中A、B在常温下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C、D、E均为气体,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图中“→”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五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省略)。
(1)E物质是______。
(2)图中C→D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图中B→C的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为______。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C可能具有可燃性 B.A→C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C.C→D的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D.B→C的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
(1)氢气##H2
(2)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18.bin(合理即可)
(3)电能转化为化学能(4)BD
A、B、C、D、E均为目前所学过的常见物质,都表中的元素组成,A、B在常温下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C、D、E均为气体,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D是二氧化碳,气体C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所以C是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和氧气可以相互转化,所以A是过氧化氢,B是水,气体E和水也可以相互转化,所以E是氢气,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E物质是氢气;
图中C→D的反应为氧气与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19.bin(合理即可);
图中B→C的反应为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为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A、C是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A错误;
B、A→C的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一定是分解反应,故B正确;
C、C→D的反应为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但是当为甲烷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故C错误;
D、B→C的反应为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也可能是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该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故B→C的反应可能是分解反应,故D正确;
故选BD。
16.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收集较为干燥的CO2气体,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是______。
(1)集气瓶(2)①.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20.bin②.A
(3)①.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21.bin②.E③.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经集满
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22.bin;
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23.bin;
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比较干燥,收集装置可选E,不选择D装置,是因为D装置中长颈漏斗下端未伸到集气瓶底,会使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经集满。
17.“吹灭蜡烛”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灭火方法,针对蜡烛熄灭原因展开了探究。
(1)小明依据呼出气体成分认为:吹的气流中有较多的______气体,使蜡烛缺氧熄灭。小聪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______,否定了小明的想法。从而认为蜡烛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周围的热量,使______。
(2)小红依据灭火的原理经过思考认为,也可能因为吹的气流移走了石蜡蒸气,使蜡烛熄灭。
为此她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实验1:如图甲,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2:如图乙,先将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以上时,点燃右面的蜡烛,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也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蜡烛一吹就灭的原因不只是降低温度,还有______。
实验反思:实验2中使用两盏酒精灯而不是只用一盏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_。
拓展应用:下列生活中灭火方式与图乙实验灭火原理一致的是______(填序号)。
A厨房炒好菜关闭燃气灶阀门B在烟灰缸中摁灭燃着的烟头
C用沙子盖灭燃着的汽油D“釜底抽薪”的原意
(1)①.二氧化碳##CO2②.用扇子扇灭蜡烛③.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2)①.移走可燃物②.使其中空气的温度达到石蜡的着火点,从而证明不是因为温度降低而使蜡烛熄灭③.AD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CO2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则可猜想吹的气流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使蜡烛缺氧熄灭;
结论为蜡烛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周围的热量,故可设计实验方案:用扇子扇灭蜡烛,说明蜡烛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周围的热量,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从而蜡烛熄灭;
实验结论:实验1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实验2中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在温度计示数为℃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空气的温度在石蜡的着火点以上,观察到蜡烛火焰立即熄灭,说明石蜡蒸汽被赶走,蜡烛熄灭,所以蜡烛一吹就灭的原因不只是降低温度,还有移走可燃物;
实验反思:实验2中使用两盏酒精灯可使注射器内温度迅速升高,其目的是:使其中空气的温度达到石蜡的着火点,从而证明不是因为温度降低而使蜡烛熄灭;
拓展应用:A、厨房炒好菜关闭燃气灶阀门,其灭火原理是移走可燃物,故A正确;
B、在烟灰缸中摁灭燃着的烟头,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故B错误;
C、用沙子盖灭燃着的汽油,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故C错误;
D、“釜底抽薪”的原意,是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AD。
18.电解法是工业上制铜的主要方法,其化学方程式为: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24.bin。计算制取12.8gCu同时可产生O2(常温下)的体积为多少L?(不考虑O2在溶液中的溶解;常温下O2的密度为1.43g/L;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设制取12.8gCu同时可产生O2(常温下)的质量为x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25.binObject:word/embeddings/oleObject26.binx=3.2g故产生氧气的体积为:3.2g÷1.43g/L≈2.2L答:同时产生氧气的体积为2.2L。
见答案。
#新手帮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