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这一年最值得花钱的电影,就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去年年底,一部《星际穿越》横扫全球,票房口碑双丰收,让我们见识到了一部真正的“硬科幻”应该是什么样子。无独有偶,最近的《火星救援》再次掀起了一阵观影热潮,同样是岁末之际上映,同样是主打“硬科幻”。

—《火星救援》海报—

那么问题来了,《火星救援》,这部传说中的“硬科幻”,到底够不够“硬”呢?

笔者认为:绝对够硬!

所谓“硬”,就是某方面的内容有真材实料,真刀真枪。就好比《感官世界》是“硬色情”,《喜爱夜蒲》只是“软色情”(好像扯远了……再扯回来……)。毫无疑问,《火星救援》的科技含量是硬桥硬马实打实的,而且其中的科技元素还有一个逐步加深,越来越高端的过程。

一开始的火星上种土豆,即便你不知道具体怎么操作,你也会明白要调配肥料,合理施肥。之后的制水原理也很好理解,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并且化学课走神不太严重,都应当记得氨气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氮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

但是再接下来的内容就有点让人懵逼了,像什么靠十六进制转换信号,输入代码来链接电脑系统,还有什么引力弹弓效应……我不知道理解的人有多少,反正作为理科生的笔者是没搞明白。总而言之,科技元素渗透到这部电影的方方面面,甚至于电影中的大多矛盾冲突都凭借科技手段解决。这,就是它之所以够“硬”的理由。

事实上,近些年来,科幻电影一直有着越拍越“硬”的趋势。从前几年的《盗梦空间》,到去年的《星际穿越》,再到今年的《前目的地》,《终结者:创世纪》,科幻片几乎是越来越烧脑,就连主人公要完成什么任务,目的何在,观众都要费点脑筋才能理解。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才是一部科幻片应有的自我修养呢?是不是科幻片必须要够“硬”够烧脑才能保证质量,才算上品呢?

王国维说:“词之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同样的,科幻有软硬,亦不以是而分优劣。科幻片有很多表现形式,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艺术追求,任何一种形式,任何一种效果都不乏质量上乘之作。大体上说,科幻片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展现一个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火星救援》就是这样,我们可以在3D条件下看到广漠粗粝的火星景观,以及凭借“如来神掌”完成的超高难度空间对接。

《星际穿越》也是,我们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知道了虫洞的长相,以及五维空间可以是什么样子,相对论的时间变慢效应也极大地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这一类科幻片大都以炫技为主,视效牛逼,情节构思推理严格。“硬科幻”也大都属于这类。

第二类科幻片则是以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行大胆的想象,展现某一未知领域或未来世界的奇观。比如说《盗梦空间》讲的是梦中世界的奇观,《黑客帝国》三部曲是脑洞大开地想象未来世界和人类的意识领域。

至于库布里克的《太空漫游》就更是这一类电影难以逾越的巅峰。可以说,《星际穿越》那段进入五维空间和《超体》的大脑开发百分百的奇葩理论都是对《太空漫游》最后那谜之二十分钟的诠释。这类电影都格局开阔,有一个庞大的世界观,充满奇思妙想,旨在颠覆你的三观。

还有一类就是以科学幻想为背景,讲述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比如说早些年星爷的《长江七号》,还有年的《她》——一个人类爱上智能聊天系统的故事。这类作品大都以情动人,同时也通过有趣的故事引人思考。就像《她》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人的亲密关系。所谓“软科幻”也大都属于这类。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最重要最本质的价值还是给人以愉悦。我们可能很难彻底理解“硬科幻”的每一个环节,但这不妨碍我们获得紧张刺激,波澜壮阔的观影体验;我们可能觉得某类科幻片脑洞太大,严重脱离现实,

但它们帮我们暂时忘却现实,去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游览一番;我们可能觉得“软科幻”技术含量不够,但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情感共鸣,何乐而不为?科幻片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要体现了电影给人以愉悦的价值,就算是完成了它的自我修养,大可不必以“硬”取胜。

最后再闲扯两句。有人说《火星救援》太正能量,太小清新了,甚至有点肤浅。然而笔者不禁要问,男主角马克的故事不是和我们的大学生活惊人的相似吗?男主角回到地球之后说:“你需要不断解决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你解决的问题足够多,你就回家了。”

我们在二外也要解决很多问题。马克要种土豆,我们要对付每周听力作业,马克要制备足够的水,我们要准备英语四级,马克要和地球取得联系,我们要考好期末考,马克在火星,我们在北京。解决完这些问题,马克就回家了。解决完这些问题,我们也回家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57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