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制作了60多张卡片,在每张卡片上都写了该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物的化合价和主要性质以及有关它的已知材料。
以什么为依据来编排元素的顺序呢?
经过反复比较,门捷列夫终于发现只有按照元素的原子量来编排才是最理想的,因为每种元素的原子量都有确定的数值,而且当时已经知道的60多种元素的原子量彼此都不相同。
他排成了一张表,在这张表中,各种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而大致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然而,在排列过程中,门捷列夫遇到了一些特殊情况。
这些情况很难处理。
比如铍这个化学元素,如果按原子量顺序来排列,应该插在碳和氮之间,
但显然是多余的;而锂和硼之间,却又好像少了一个元素。
“会不会是铍的原子量弄错了呢?”门捷列夫大胆地提出了这个疑问。
铍的当量是4.5,这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不会有问题,但化合价是推测出来的。
门捷列夫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铍的性质也很像镁,而镁的化合价为+2价。
这样铍的原子量成为6,正好排在锂(原子量为7)和硼(原子量为11)之间。
这一突破极大地鼓舞了门捷列夫,他又用类似的办法,大胆更正了好几个元素的化合价和原子量,从而使这些元素在排列中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
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比如钙的原子量为40,而在它后面的钛的原子量,却猛增到50。
按周期性排列的元素之间在原子量和性质上上下脱节!
门捷列夫苦苦地思索,终于想到,现在的60多种元素不会是自然界现存的全部元素,今后还会有新的元素被发现。
他设想在钙和钛之间,还会有一个至今仍未发现的元素,它迟早会被人们发现,所以应该在钙的后面,给这个未发现的元素留下一个空位。
门捷列夫称之为“类硼”,并预言了它的一些主要性质。
门捷列夫在排列时还发现,锌后面应该是砷,但砷的性质和磷相似,应该放在磷下面。
于是他又大胆推测锌与砷之间还有两种元素未被发现,门捷列夫把这两个位置空了出来,并称之为“类铝”和“类硅”,并同样预言了它们主要的性质。
就这样,35岁的门捷列夫在化学元素符号的简单排列中,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2.7~.2.2),生在西伯利亚。
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年门捷列夫在为著作《化学原理》一书考虑写作计划时,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
于是,他开始收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
人类关于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元素周期表读音及元素化学符号表示如下:H氢(qing)、He氦(hai)、Li锂(I)、Be铍(pi)、B硼(peng)、C碳(tan)、C氮(dain)、0氧(yang)、F氟(fU)、Ne氖(nai)、Na钠(na)、Mg镁(mei)、Al铝(IU)、Si硅(gu)、P磷(lin)、S硫(i心)、CI氯(心)、Ar氩(y)、K钾jia)、Ca钙(gai)、Sc钪(kang)、Ti钛(tai)、V钒(fan)、Cr铬(ge)、Mn锰(meng)、Fe铁(tie)、Co钴(gU)、Ni镍(nie)、Cu铜(t6ng)、Zn锌(xin)、Ga镓jia)、Ge锗(zhe)、As砷(shen)、Se硒(xI)、Br溴(xiu)、Kr氪(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