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比亚120W三口氮化镓充电器第三代Ga

很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坐在家里通过各种终端就能够完成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但在这看似美好的现状背后,人们手里的智能终端设备越来越多,给终端设备供电或充电则成了一种新的负担。就以我自己来说,平常办公用笔记本、工作生活各一部手机,还有各种智能手表、蓝牙耳机之类的配件。即便每一个设备都配有原厂充电器,但平常把杂七杂八的丢在桌子上也显得很凌乱,更别提出门的时候还得把它们全部带上。

最近几年市面上出现了不少支持多口输出的充电器,我自己也买过几款,但多数标称65W输出功率的充电器在多口同时输出的时候,单个接口的功率还是会下来,充电效率比较低。去年努比亚推出的一款W三口氮化镓充电器令我印象深刻,经历几个月断货之后,最近终于拿到了它。

包装比较简约,浅灰色的天地盒,正面充电器图像部分采用UV工艺印刷,右下角是努比亚“氘”系列文字标识。氘是一种化学元素,有“未来天然燃料”之称,相信这也是努比亚选择这个汉字的原因。

附件情况也很简单,充电器主体、W双C口快充线和使用说明书。

努比亚“氘”系列的产品非常注重设计感,之前很多款同系列的产品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就拿这款充电器来说,阻燃ABS材质的外壳辅以深灰色喷漆工艺,看上去有着强烈的金属质感,和老款深空灰iPad摆在一起,工艺细节并不逊色。

得益于第三代氮化镓技术的加持,充电器的体积控制也很出色,最宽的面和一张银行卡差不多,厚度是3公分左右,整机重量大约克,一部旗舰手机的重量。紧凑的体积和轻巧的重量比较方便携带,装在包里或者口袋里就可以轻松带出门。

机身一侧标记有nubia和W字样,颇具现代感;另一侧则是书法字体“氘”,并标注有拼音,有种中国风的元素在里面。这些细节也彰显出努比亚品牌的设计情怀。

较窄的一个侧边分布有状态指示灯和输出接口,有一个USB-A接口和两个USB-C接口。虽然目前很多产品标配的都是CtoX线材,但也有一些老产品是USB-A接口的充电线。

充电器的插头采用可折叠设计,日常不用的时候可以90度折叠收纳到机身中,便于携带。插头展开以后重心位置靠上,插在墙面插座的时候机身下半部分起到支撑作用,不易脱落。旁边空白位置标记有充电器的技术参数和制造商信息等。

充电器附赠的线材采用红色皮质外皮包裹,长度大约是1米,双侧配备USB-C插头,最高支持W的传输功率。

充电功率是我最关心的问题,这款充电器采用第三代GaN氮化镓和Neocharge技术,优势在于减少导电损耗、提高充电效率的同时能够降低充电器本身的发热。根据标记参数,USB接口支持30W输出功率,两个USB-C接口分别支持W输出功率,而C1和C2接口组合或者三个接口同时工作,则可以实现W满载输出。

对应到实际使用中,不单单要看输出功率有多高,充电器对快充协议的兼容性也很重要,如果快充协议不能握手的话,实际的充电功率也达不到满载数据。这款充电器的USB接口支持QC3.0/2.0、FPC、AFC、APPLE2/4、BC1.2和PE充电协议,TypeC接口支持PPS、PD3.0和2.0快充协议,基本上覆盖了目前主流品牌的充电协议。

接着进入实测环节,分别使用不同的设备进行功率测试。通过USB接口为坚果Pro充电,输出功率可以达到21.7W;通过TypeC接口为RedmiBook充电,输出功率为40.9W;通过C口为iPhone13Pro充电的功率为12.9W,为华为P50Pro充电的功率为15W。

在双口或者三口同时充电的时候,接口的输出功率会进行组合分配,比如C1和C2同时输出为60W+60W;任意C口和USB接口同时输出则是87W+30W组合;三个接口同时工作,C1接口是60W,其余两个接口分别是30W。

利用C1和C2接口分别为RedmiBook和华为P50Pro进行充电,满载功率可以达到42.2W。

得益于氮化镓技术的加持,努比亚W三口氮化镓充电器在使用期间的散热表现也比较理想。在室内温度26的环境下双口同时输出半个小时左右,使用温枪测试机身表面温度为33.8度。

安全性方面,这款充电器支持电量识别,当设备电量低于85%的时候会以高速模式充电,以最快的时间补充电量;一旦充至85%以后,就会自动切换到涓流模式(小电流模式),起到保护电池的作用。此外,它还设计了短路、温度、过压等九项安全防护措施,保障设备自身以及用户的人身安全。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虽然我手里并没有单个支持W输入功率的终端设备,但考虑到多台设备充电的需求,只有总输出功率变高,才能使多口同时充电的情况下单个接口的功率也能满足需求,我想这也是努比亚在这个时候推出这款充电器的意义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2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