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度过了魔鬼的5月,让我体验了“双抢”的乐趣,不同于常规的是,我是抢完插秧,抢播种。。。
上期谈到了氮利用效率,从14年起,这个领域出现了一大批的优质论文,给人的感觉就是雨后春笋,这里面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储成才老师,本期介绍储老师的一系列工作。
的NRT1.1B揭开了研究籼粳之间氮利用效率分化的序幕,NRT1.1B编码一个硝酸盐转运蛋白,在籼粳间只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别,籼稻的单倍型具有更高的氮肥利用效率。看看NIL的效果:很明显的是,这个基因在低肥情况下作用更大(Fig.5a)。文中的低氮每亩6.7KG纯氮,高氮13.4KG纯氮都能增产(Fig.5bc)。主要作用是提高分蘖数(Fig5d)。仔细看,发现文章的栽培方式是插的单株,因为作用是提高分蘖数,不知道在实际农业生产,粳稻每穴6-8株的情况下,这个优势还能不能有?
Ref:HuB,WangW,OuS,TangJ,LiH,CheR,ZhangZ,ChaiX,WangH,WangY,LiangC,LiuL,PiaoZ,DengQ,DengK,XuC,LiangY,ZhangL,LiL,ChuC.VariationinNRT1.1Bcontributestonitrate-usedivergencebetweenricesubspecies.NatGenet.Jul;47(7):-8.
接着,在年,储老师报道了Ef-cd基因具有氮高效的作用,用于解释这个神奇的基因可以缩短生育期,但是不减产的能力。一些未发表结果显示,其实这个广泛地存在于晚稻中。但是由于这个结果是基于转录组的分析结果,没有做栽培试验,想夯实的话,还需要更多实验来验证。但是这个基因在生育期调控中是非常有作用的。
Ref:FangJ,ZhangF,WangH,WangW,ZhaoF,LiZ,SunC,ChenF,XuF,ChangS,WuL,BuQ,WangP,XieJ,ChenF,HuangX,ZhangY,ZhuX,HanB,DengX,ChuC.Ef-cdlocusshortensricematuritydurationwithoutyieldpenalty.ProcNatlAcadSciUSA.Sep10;(37):-.
年,又一个新的基因出现了OsTCP19,发表在Nature,解释了土壤环境对氮肥利用效率基因的选择,找到了一个低肥可以增加分蘖数的基因OsTCP19,这个基因启动子中有一个29bp的indel决定了其表达量差异,也就是常说的功能位点。这个基因广泛存在于野生稻、Aus和香稻类型的品种中,而在其他大部分现代品种中缺失,特别是粳稻。从NIL的田间试验来看,这个基因和NRT1.1B一样,在低肥情况下发挥的效果更强。这个性状是通过分蘖数定位而来,这种受环境影响巨大的表型,以前也没有人会和氮利用效率联系起来,也是这篇文章的亮点之一。但是,我想说的还是,方法中应该也是插的单株,多株的情况如何?实际农业生产的作用还能不能有这么大?这么明显?还是需要大面积实验验证。
Ref:LiuY,WangH,JiangZ,WangW,XuR,WangQ,ZhangZ,LiA,LiangY,OuS,LiuX,CaoS,TongH,WangY,ZhouF,LiaoH,HuB,ChuC.Genomicbasisofgeographicaladaptationtosoilnitrogeninrice.Nature.Feb;():-.
下一期,我们看看另外一位大佬,傅向东老师的杰出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