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EV长尾效应下,氨燃料会成为新宠吗

北京中医能治愈白癜风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499624.html

作者/曹锦于雷

双碳背景下,寻找可快速规模化应用的清洁能源,已成时下的迫切需求之一。在汽车领域,纯电乘用车+氢燃料电池重卡,被广泛认为是高效的解决方案,但氢气受到运输、储存、成本、加氢站配套设施等多方面限制,难以像燃油、电力迅速在全国推广。

比起已被熟知的氢燃料电池,氨燃料显得非常冷门。这种与氢紧紧绑定的元素,被欧美机构认为是更具价值的动力能源,并已被运用在了造船业及试验型车辆上。

氨燃料应用,从船舶开始

近期,挪威海工船船东Eidesvik和瓦锡兰将对一艘海工辅助船(OSV)进行改装,这也是全球首次在OSV上应用氨燃料驱动。

这艘海工船目前配备的是瓦锡兰的液化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改装后可使用70%的混合氨燃料来运行。而其最终目标是要在最低燃点燃料需求的条件下,实现%氨燃料作为动力。

同时,船用发动机制造商曼恩(ManEnergySolutions)也正在制造一台二冲程氨动力发动机,计划在年前完成。且该公司预计氨气的价格将与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或甲醇等其他替代燃料差不多。

根据《中国远洋海运》杂志的一篇文章,氨燃料适用于船舶发动机,代替污染严重的柴油,并可能在十年内在远洋船舶上应用。

该文章指出,氨作为化学品、纺织品、爆炸物、制冷剂和化肥的基本原料,在进行散装运输时会造成空气和水污染,还会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温室气体。但氨在农业上的使用已经形成全球网络,这意味着储存冷藏氨作为运输燃料的基础设施已经存在。例如,美国已经有一条英里长的氨运输管道。

然而报告也显示,与柴油相比,氨燃料的能效较低。这意味着,使用绿色燃料的船舶需要留出更宝贵的空间储存燃料。此外,燃烧氨虽然不一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但它确实会产生氮氧化物,这也是一种温室气体。报告认为,需要开发新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近期,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院士就建议应当重视氨燃料汽车的应用前景。同时,来自德国PTB国家实验室的弗南德斯教授,也对氨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海外的研发情况进行了介绍。

氢燃料的推广难题

「预期和现实不对称,原本的预期是在-年完成示范,-年完善所有的氢法规,但现在依然停留在示范阶段,而且连加氢防爆这类基础规范都没有。」李骏指出,「-年进入市场开拓期,行业有明显的增量预期,但是没有看到任何一个OEM发布产能、生产线相关的具体规划。」

李骏表示,氢燃料汽车虽然有数十年的研发历史,但其涉及的运输、存储、安全、成本、加注标准等问题,一直在困扰业界发展,由此产生的长尾效应亟待全行业思考。事实上,氢的运输储存是世界各国都在面对的难题。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不同的运氢方式均要面对一系列问题。高压气体运输需要严格限定储氢材料以及可承受的压力,还要考虑外界温度。液氢运输方式要消耗约30%运输氢的能量,使运输温度持续保持在使氢液化的-°C左右。管道运输需要解决长期与高压接触,因氢气分子入侵导致的氢脆现象。

这意味着仅在运输方面,就直接带来了两方面难题:成本和效率。

成本方面,利用长管拖车运输要受到范围和容量限制,气态氢运输通常用于公里内的运输方式,液氢最长也不超过0公里,而且还要受环境温度影响。如上海为了保证高压气态氢的运输安全,在户外气温超过30℃时,仅允许在夜间运输。

一位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的负责人曾指出,如果一个地区有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长管拖车运氢的方式就可能不再适用,需要考虑更先进的管道运输方式。

然而,国内外低压氢气管道运输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为运氢的管道需选用低碳钢材且要特殊处理,造价是天然气管道的2倍。到年底,我国氢气管道总里程仅在公里左右。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的预测,年也仅能超过公里。

这些问题加氢站也要面对,因为设备要求和建设难度更高,即使不计土地费用,单座加氢站的建设成本也达到了传统加油站的3倍。据测算,建设日加氢能力kg、加注压力为35MPa的加氢站,成本约1万元。这直接影响到了终端的加氢价格。

中金公司在近期发布的报告里指出,年我国终端氢加注成本普遍在50-80元/kg。从成本端看,制氢/运氢/加氢成本占比分别在37%/27%/36%。若要在能源使用端实现与柴油平价,终端氢价格需下降至30元/kg以内,氢能源各环节仍需进一步降本。

氨氢融合应对长尾效应

李骏认为,通过氨氢能源融合,打造氢能运、储、供新体系,可以解决当前氢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氨能源协会在年就已提出氨=氢2.0的新理念,也应对了当前在氢能源方面看到的制约。

氨是氮和氢的化合物,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无机化合物之一,超过80%的氨被用于制作化肥,医药、人造皮革、尼龙、塑料、氨基酸等有机化合物的合成都离不开氨。

相比于氢,氨的来源和使用范围更广,成本更低,而且更容易储存和运输,也能用来制高纯度的氢。

标准大气压下,氨在-33℃就能液化,而液氢的运输温度需要降至-℃左右,用于维持液氨运输所需低温的能量损耗相比液氢要低得多。而且,按照对于储运更有参考意义的体积能量密度计算,液氨是液氢的1.53倍,这也意味着同等条件下的运输方式,运输液氨获取的能量更多。

此外,氨在制氢方面也存在优势。氨分解制氢属于含氢化合物高温热分解制氢,价格低廉、安全性好、附加值低、不会产生碳氧化合物。同时,氨分解制氢体系的理论质量储氢量是17.6%,高于电解水的11.1%、甲醇-水蒸气重整的12%等制氢体系。

「如果想要在年达到预期的氢能源市场规模,还缺少缺一个桥,而这个桥就是氨。」李骏指出,氨氢结合是解决氢气储运环节的一种可行性方案,而且可以通过打造氨氢融合零碳燃料平台,实现多种交叉融合创新。

比如,通过给车辆装载液氨,再利用车载氨重整制氢技术,可以解决车载储氢瓶对于整车设计的困扰。基于热裂解催化分离技术打造的车载氨氢融合零碳燃料平台,既可以用于燃料电池,也可用于直接内燃机。

在燃料电池方面,通过间接氨电池系统(DSU+PEMFC)中的车载DSU使氨气中的氮-氢分离,可以生产出高纯度氢气供PEMFC系统工作。而且,因为液氨的体积能量密度是液氢的1.53倍,这种方式还可以更好的解决重型车辆长续驶里程难题。

如果不去分解,可以直接应用于联氨空气碱性燃料电池,氨气进入阳极,分解成氮气和氢气,氢质子穿过电解质层与阴极侧氧气反应生成水,也是一种零碳的应用方式。

用于内燃机方面,据德国PTB国家实验室的弗南德斯教授介绍,在氨作为主要燃料的情况下,因为其燃点过高且热值不够,需要与其它燃料混合改善燃烧特性。

李骏表示,不管是氨氢混合,还是与柴油或天然气混合,所需的内燃机都可以在现有柴油机的基础上迅速改装而成:如果做氨氢融合的新能源内燃机,在柴油机基础上改变9个总成零部件,就可实现基于氨氢的混合气燃烧,实现零碳排;如果做以柴油或天然气引燃的内燃机,只需调整7个零部件,最终可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0%。

关于氨与柴油混合燃烧方案,弗南德斯通过建模测试发现,如果在混合燃料中增加氨的比例,或者提高燃烧温度,可以减少碳氧化合物的产生量,使其降低至50ppm(1ppm=0.‰,百万分之一)以下,但这时有可能出现跳缸的情况,需要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6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