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2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孙春燕)随着厦门生物材料特殊物品出入境公共服务平台查验一批放置于液氮罐中的细胞株,福建口岸使用液氮罐储存运输入境特殊物品实现“零”的突破。昨日,导报记者获悉,时隔五年福建口岸再次进口细胞株,折射着厦门生物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预计到年,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亿元。
福建口岸首票使用液氮罐储存运输入境
日前,厦门生物材料特殊物品出入境公共服务平台的高风险查验室内一片白雾缭绕,两名厦门海关的查验关员小心翼翼地对一批放置于液氮罐中的细胞株进行查验。
据悉,这是时隔五年福建口岸再次进口细胞株,也是福建口岸首票使用液氮罐储存运输入境的特殊物品。该批细胞株是将人类两种基因转染商业细胞,经过筛选、驯化后获得,用于检测针对特定基因受体潜在的激动剂或抑制剂药物,进而筛选出治疗相应疾病的药物。
由于细胞株对储存运输条件要求极高,需要企业按照相应的生物安全等级进行运输。厦门海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实施快速审批,指导企业进行细胞株商品归类。针对产品储存于-℃液氮罐的特性,指导生物医药平台备好防寒手套、38℃-42℃温水、便捷式氧气瓶等应急物资,最大程度降低产品查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冻伤、缺氧等紧急情况的风险。
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达亿元
事实上,时隔五年再次进口细胞株,只是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截至年底,厦门多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有家。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彰显厦门自主创新能力的标杆性产业,在全省占龙头地位,医疗器械产值占全省80%以上。
数据显示,今年的疫情面前,厦门生物医药企业迅速反应,检测试剂、防疫中药等物资相继诞生。今年一季度,厦门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领域增长20.5%。目前全球最大医用胶片生产企业、全球第一大辅酶Q10生产商、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骨科植入物生产企业等,全都诞生在厦门。
同时,厦门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体系构建,目前已有1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孵化器、1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中试基地、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产业园、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港。按照规划,到年,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将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