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用什么肥料做底肥,有哪些误区一文讲清

即将进入小麦播种季节,小麦如何施用底肥,选什么样的肥料做底肥?就成为农民朋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为了帮大家能更好了解和掌握小麦底肥施用技术,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不知不觉就写的有点长,希望带大家能耐心读完。

小麦种植为什么要施足底肥?

之所以提倡小麦一定要施足底肥,这是基于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而来,而不是凭空想象的。

首先,撇开任何科学理论,从实践经验来看,施足底肥,最直接明了的作用是能够提高潜在产量。下图左边是除了氮肥外,底肥中再没有施入任何肥料,而右图是在底肥中添加了一定量其它肥料,从生长势上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得出结论,后期在相同生长条件和管理条件下,哪一种产量更高,显然是右图施足底肥的田块。

其次,是根据小麦的生长特性和肥料自身特性决定的。

小麦的分蘖数和最终产量形成息息相关,在小麦出苗以后,主要是群体构建,也就是冬前分蘖。小麦在播种出苗后15~20天左右的时间,就会开始分蘖,一般来说,在越冬前小麦的分蘖数量能够达到总分蘖量的70%~80%。而和分蘖关系最为密切的肥料就是磷肥和氮肥,至于为什么,受篇幅限制,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过多的讨论。关于小麦分蘖,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我前期发表的文章:冬小麦要想获得稳产、丰收,提高冬小麦分蘖成穗率很关键

另外,要想冬小麦顺利越冬,在越冬前要确保小麦形成壮苗,而形成壮苗的标准是主茎上要形成6~7片叶,这就需要吸收一定数量的氮肥。另外,钾对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实现最佳生长发育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底肥中施用一定数量的钾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小麦分蘖期间,如果养分供应不足,不但会导致植株生长势弱,分蘖数量也会减少或不形成分蘖,最终影响产量;但如果施肥量过多,尤其是氮肥过多,在越冬前常常会形成旺苗,不利于越冬,同时生长后期也容易形成倒伏。

小麦生长期对养分的吸收规律

从肥料的自身特性来说。由于磷、钾的移动性比较低,为了减轻劳动成本,还是可以考虑在播种的时候一次性把磷、钾肥施入,可以满足生长需要。但是氮的移动性太强,容易淋洗损失,同时过多的氮肥也容易引起植株徒长,所以要考虑要分期施肥。

当然,接下来我们要说说有机肥,近几年小麦种植户明显能感觉到,小麦的一些病害如根腐病、茎腐病、纹枯病、赤霉病等明显有加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农民朋友过度依赖化肥的增产效果,再加上农家肥等有机肥源减少等原因,造成土壤有机质、有益菌减少,不但使得我们土壤出现了退化,也大大降低了肥料利用率。所以,有条件的一定要施用生物有机肥,如果农家肥等有机肥源较少,也可用商品生物有机肥替代。

除了氮磷钾大量营养元素之外,像钙、镁、硫、铁、硼、锰、锌、硼等中微量元素,对于小麦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品质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家用得比较多的是复合肥,或者说在复合肥基础上再用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氯化钾等单质肥料。

不管用什么我们用得最多的还是氮磷钾,所以相对来说在生产中我们很多时候都忽视了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入,所以中微量元素有可能就成为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从上图中小麦对中微量元素的吸收规律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也是随着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的增加,小麦对中微量元素的需求也是在逐步增加。

所以,我们既要保证小麦对氮磷钾的充足,也要保证钙、镁、硫、铁、锰、铜、锌、硼等中微量元素的供应,尤其是既要保证前期的营养供应,又要保证中后期的营养供应。

小麦底肥的施用方案

我们要考虑适宜的肥料用量,不多不少正好,那么用多少呢,我们专业上有一个养分归还学说,也就是小麦带走多少养分,我们就应该补充多少养分,也就是要根据产量来确定肥料的用量,那么怎么确定呢,我们一般有个参数:

每生产公斤小麦籽粒,大概需要多少氮、磷、钾?通过这样,我们就可以估算一下不同产量水平需要多少氮、磷、钾。这个参数也是根据品种变化、栽培模式变化等在变化,比如以前每生产㎏小麦籽粒需要纯氮3公斤,但现在是2.43公斤,纯磷以前是1公斤,现在是1.01公斤,纯钾以前是3公斤,现在认为是2.54公斤。

整体上来说,近几年随着产量的提高,对氮和钾的需求反而在下降,为什么在下降,这主要是品种的改善,小麦对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也提高了,秸秆里的氮少了,籽粒的氮提高了。

不同区域不同产量水平对氮的需要或适宜用量可能有所区别,但从整体数据来看,对纯氮的需求大概在12公斤左右,可以根据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每亩地增加或减少2~3公斤,这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用量。磷、钾肥的用量基本和小麦差不多,中等肥力的地块磷肥用量大概是每亩6公斤,钾大概是每亩4公斤,当然可以稍微调整,不但要考虑氮磷钾,还要考虑中微量元素。

所以总体来说,小麦氮磷钾的用量氮肥(N)是每亩地10~15公斤,对于氮肥的用量我们一般是高产>中产>低产,强筋>中筋>弱筋;磷肥(P2O5)是4~8公斤;钾肥(K2O)为3~5公斤。

氮肥40%~50%做基肥,50%~60%做追肥。根据苗情、根据地力、根据小麦品种调整。磷肥可以全部或者80%当做基肥使用。钾肥建议60%~70%做基肥,30%~40%做追肥。

综合肥料利用率等因素,小麦底肥推荐配方如下:

单质肥料:尿素15千克;12%过磷酸钙50~65千克;氯化钾或硫酸钾6.5~8千克或8~10千克;中微量元素肥5千克;有机肥千克(尽可能施用,非硬性)。

单质肥料+复合肥料:尿素10千克;磷酸二铵25~40千克;氯化钾或硫酸钾6.5~8千克或8~10千克;中微量元素肥5千克;有机肥千克(尽可能施用,非硬性)。

不推荐施用小麦专用肥,理由会在下面讲到,请大家耐心读完。

小麦底肥施用存在的误区

在我们小麦底肥施用或者说小麦施肥管理中,也常常存在不少误区,以下是新农鸣根据田间指导常碰到的误区,和农民朋友共勉。

误区一:一炮轰,不追肥

随着种植大户的增多,追肥人工成本太贵,为了省事等等,施肥都是在小麦播种的时候一次性施肥,我们叫一炮轰,不追肥。小麦的养分吸收主要在春季以后,量是迅速增加的,而且不同管理水平的养分吸收以及干物质累积,在春季之前差别并不大,而差别大的主要是在拔节、开花、孕穗灌浆的中后期,所以中后期的营养供应是非常关键的。

一炮轰施肥前期把肥料施入,前期施肥太多,并不利于小麦苗期的生长,而到了中后期,受灌溉和其它农事操作或自然现象会造成养分的损失,尤其是氮,由于移动性较好,会随着灌水和降雨流到深层土壤里面,小麦的根系够不着,到了后期就可能造成脱肥,产量上不去。一次性施肥就和人一样,一日三餐,我们为了省事,一天只吃一顿饭,肯定很多人都受不了。

缓控释肥确实可以控制氮磷的养分释放,理想的释放时间是和小麦需求同步,技术也希望做到,但是从种种原因来看,缓控释肥从技术上来说,肯定是要增加成本,农民对成本比较在意。另外气候是多变的,缓控释肥释放与土壤的温度、水分、气温等因素在里面,但没有千篇一律的土壤环境。从实际田间试验情况来看,在同等条件下,单质施肥或单质+复合肥分期施肥的产量都要比一炮轰的施肥方式产量高。

误区二:重视氮肥忽视磷、钾肥

我们很多时候都很重视氮肥的施入,而忽视了磷钾肥的施用。农民朋友看到苗黄、长得不好,都会撒点氮肥,在判断肥料好不好,很多农民朋友也都是将肥料施入后,看很快能不能看到效果,只要是叶片变绿了,苗子蹭蹭长,就觉得是好肥料,其实这都是氮肥的效果,很多厂家也是为了满足农民的这种心理,不管什么肥料,氮的含量都特别高,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不能只重视氮肥,而忽视磷、钾肥,尽管氮肥对小麦增产效果要比磷钾肥要好,但是氮肥单独使用增产效果再好,也比不上氮磷钾配合使用,所以,生产中既要重视氮肥,也要重视磷钾肥。

误区三:肥料用量越多越好,尤其是氮肥

人们总是担心用肥太少,增产田少,所以用量越多越好,这不仅仅体现在小麦上,在经济作物上更是这样。但是作物需要这么多吗?根本不需要,就和人一样,每天吃一个馒头能吃饱,非要给三个,那肯定就是撑着了。

不管哪一种肥料,对作物来说都有一个适宜的用量,就和人一样,每天吃多少量都是一定的。所以,肥料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且在田间多次发现,生产中氮肥施用过多,氮肥用量和小麦倒伏关系非常密切,氮肥用量越多,倒伏发生的几率和氮肥的用量是成正比的。也就是氮肥用得越多,小麦的倒伏是增加的。也就是过多的氮肥施用反而有可能增加小麦倒伏的风险。

同样,在小麦上容易发生的赤霉病,也是和氮肥用量成正比,在连续几年的不同氮肥用量的梯度实验,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也在增加。所以,合理用氮肥对减少倒伏和病害的发生意义重大。所以要科学合理施肥。

误区四:忽视中微量元素的补充

作物除了对氮、磷、钾需要之外,还有其它元素,虽然用得少,但是都是作物必不可少的,只补充氮磷钾而不考虑中微量元素,对小麦的产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误区五:小麦苗发黄就是肥料不好

我们经常认为如果小麦苗发黄就是肥料不好。小麦苗发黄有很多原因,可能是缺肥,比如缺氮,缺钾、缺锌都可能发黄;第二在气候干旱情况下,小麦也会发黄;第三个在遭遇冻害情况下,苗也会发黄;第四个小麦病害比如小麦花叶病毒病也可能导致苗发黄;第五个土壤问题,如酸化等;第六小麦虫害,根被吃掉了,或者线虫什么的也可能导致苗发黄;第七打药药害也出现苗发黄;第八个可能耕作整地,地没整好,根没扎下去,苗长不好也发黄;第九秸秆还田,导致小麦根悬浮没法扎到土壤中,没法获得养分和水分;第十播种太深等也都有可能导致苗发黄,所以我们要区别对待,真正找到发黄的原因,而不是一发黄就认为是肥料的问题。

或许直接将施肥方案告诉给大家,是最为直接也是最简单的,但为了让农民朋友更加全面了解小麦施肥技术,因此,篇幅有点长,也希望大家能耐心阅读。

如果读后你觉得有所收获,也希望大家能帮我点赞并转发,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58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