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5月18日电(记者张建松)浩瀚宇宙,充满了科学奥秘。我国天文学家领衔的一项研究新发现了45个“热核”。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所谓“热核”,是宇宙中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大质量恒星在其形成过程中,分子云坍缩,形成了致密云核和大质量原恒星,引力势能转化的热能,或大质量原恒星的辐射,加热了周围的星际物质,形成了热核。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刘铁研究员在工作中。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刘铁研究员领衔的ATOMS项目组,利用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天线阵”望远镜,对宇宙中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在国际上首次对热核进行了大样本、高分辨率的搜寻研究,探测到多个热核候选体。
据刘铁介绍,在最新的研究中,团队成员对多个热核候选体,通过考察三种复杂有机分子:含氮有机分子乙基氰、含氧有机分子甲酸甲酯和甲醇,成功认证了60个热核,其中45个是新发现的热核。
“热核是具有丰富有机分子辐射的分子云核,具有高温气体和致密结构的特征,能够直接显示大质量原恒星物理和化学环境变化的踪迹,可以看成是‘宇宙化工厂’。”刘铁说,“对成功认证的60个热核,团队成员对其化学性质进行了系统调研。还首次系统发现热核中普遍存在‘氮氧分离’现象,这可望为地球‘碳亏损’现象的研究提供依据。”
“碳亏损”现象一直是地球的未解之谜。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地球生命物质来自星际尘埃颗粒,通过彗星或陨石带到地球。那么,地球的碳含量应该和星际空间的碳含量一致。但研究发现,地球上的碳元素丰度,比星际空间低近4个数量级,这个现象称为地球的“碳亏损”。
“热核中观测到的氮氧分离现象,有可能解释地球的碳亏损现象。我们观测到的大规模氮氧分离,可为以后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丰富样本。”刘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