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言:“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句话蕴含着古人留下来智慧的结晶,因为庄稼能够茁壮成长就取决于肥料的供养,科学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而氮肥是应用最广泛的化肥,尿素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许多农友在喷洒尿素的时候会出现不合理操作,这会显着降低肥料利用率。
据资料显示,我国尿素利用率相对较低,只能维持到20%-35%。尿素利用率的提高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还可以减少农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而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如何提高尿素利用率,使肥效翻倍吧!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尿素是一个怎样的东西,早在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人工合成尿素,但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在他们的农作物中使用尿素,直到后来50年后合成尿素作为肥料投放市场。尿素物质也存在于人体尿液中,因此被称为“尿素”。
尿素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氮含量等于46%甚至超过46%,目前,我国氮肥自给率维持在%-%,钾肥自给率在55%以上。尿素与水混合相较易溶,在温度20℃时,用g水就可以溶解g尿素。所以,尿素常混合水作为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洒。尿素平时要避免在潮湿的地方敞开存储,最好不要放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尿素收到潮气会导致尿素结块,而气温过高也会使尿素融化从而结块。虽然说结块的尿素敲碎后也能用,但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工作量,所以我们尽量存放在干燥通风处。
尿素作一种氮肥,农作物氮肥不足的时候,最常见的作物往往会出现植株生长缓慢、黄叶、矮小、植物杆细、没有籽粒花苞、作物早衰等现象。但当氮肥充足的情况下,植株一般的表现有:长势肥硕、植株生长比较旺盛、柔嫩多汁,生殖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而豆类作物结荚率会显着下降,而像番薯、土豆等薯类结块会较小,含糖类作物(如甘蔗)含糖量会下降,椒类的辣味会下降。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尿素利用率使肥效翻倍?
我们需要了解清楚尿素的本质才能有效利用它,尿素作为一种有机氮肥,施于土壤时不直接被作物根系吸收,而必须在土壤下进行“脲酶”(一种催化尿素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的酶),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供给于作物吸收。
施于土壤的尿素转化为碳酸铵或碳酸铵氢,而这个过程需要3到10天时间,而且土壤温度越高转化速就会越快。尿素转化后产生的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在空气中会不稳定,这不仅会产生氨气而且还容易挥发,而且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在水中也容易流失,所以尿素不适合喷施或者撒施,而是要深深覆盖在土里。
尿素在“应用”时比较常犯的四个错误:
1、直接施撒或喷施。易造成化肥因水分流失外,还会引起氮的挥发,从而显着降低尿素的肥效。
2、冬季气温低时施用尿素。在10℃的土壤温度下,尿素完全转化为铵态氮的过程需要7到10天。如果土壤温度低于5℃,尿素完全转化为铵态的过程需要12到15天,所以尿素不适合在冬季气温低的时候施用。想要冬季施用尿素的话可在施肥期前半个月施,施肥太晚施肥起效慢,导致错失了最佳施肥期。
3、不要将尿素用作种肥。因为它含有缩二脲,对作物芽苗和育苗期都会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阻碍作物快速生长。
4、避免向农作物偏施氮肥。对作物部分偏施氮肥使茎叶柔嫩多汁,增加了植物病虫害的风险。此外,对作物部分偏施氮肥会导致植物过度生长,植株会过于旺长,而豆类、薯类、瓜类等作物的产量显着下降且影响口感。
深施尿素虽然说可以提高肥效,但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人工成本。如果需要在表面喷洒尿素,可以选择在小雨前或小雨后喷洒尿素。在土壤湿度高的情况下,尿素易溶于水而侵入土壤,因此可以相对抑制氮的挥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如果在地表施尿素后连续几天下雨,可能会导致尿素在水中流失,所以施肥时一定要查看天气预报,并尽可能深地覆盖土壤。
注:尿素直接施于表面,肥效利用率约基本在30%左右,施肥期间覆盖5厘米的土壤可将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5%,施肥期间覆盖10-20厘米的土壤可将肥料利用率提高到65%以上。
当作物脱肥时有必要进行叶面喷施。尿素相对于其他肥料更为容易与水混合使用,有较高的溶水性,到多农友都知道它非常适合做叶面肥,叶面肥具有用量少、作物吸收快、肥料药效强、喷施效率高等众多特点,尿素利用率可达85%以上。
但必须严格控制叶面肥的浓度(尿素喷洒浓度为0.5%,即克尿素必须与30公斤水混合),叶面肥所提供的养分量是有限的。农友们都知道叶面肥只可以用来弥补根系吸收养分不足的情况,并不可以替代土壤施肥。
施叶面肥时,应在晴天、傍晚和阴天无风时施。避免在阳光强烈时喷洒。叶面肥附着时间更长,提高肥效。
综上所述,尿素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氮肥之一,避免直接应用或表面应用,更深的土壤覆盖将大大提高肥料的效率。
#三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