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环境保护状况
根据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内容,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的进展主要有:
(1)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趋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年下降14.1%。出台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规划》;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快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年下降3.1%、5.8%、3.6%、10.9%。
(3)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法》实施年活动,依法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高执法监管水平,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协调配合机制,环境司法取得重大进展。
2、我国污染物排放情况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污染物排放状况如下:
(1)废水中主要污染物
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5万吨,比年下降3.1%,比年下降12.9%;氨氮排放总量为.9万吨,比年下降3.6%,比年下降13.0%。
(2)废气中主要污染物
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万吨,比年下降5.8%,比年下降18.0%;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8万吨,比年下降10.9%,比年下降18.6%。
(3)城市生活排放
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92×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1.80×吨。其中,卫生填埋处理量为1.15×吨,占63.9%;焚烧处理量为0.61×吨,占33.9%;其他处理方式占2.2%。无害化处理率达93.7%,比年上升1.9个百分点。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能力为21.6×t/d,占总处理能力的32.3%。
3、我国水环境质量状况
(1)流域
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个国控断面中,Ⅰ类水质断面占2.7%,比年下降0.1个百分点;Ⅱ类占38.1%,比年上升1.2个百分点;Ⅲ类占31.3%,比年下降0.2个百分点;Ⅳ类占14.3%,比年下降0.7个百分点;Ⅴ类占4.7%,比年下降0.1个百分点;劣Ⅴ类占8.9%,主要集中在海河、淮河、辽河和黄河流域,比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2)省界水体
年,全国个重要省界断面监测表明,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6.0%、16.5%和17.5%。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与年相比(可比的个省界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无变化,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1.1个百分点。
(3)湖泊(水库)
年,全国62个重点湖泊(水库)中,5个湖泊(水库)水质为Ⅰ类,比年减少两个;13个为Ⅱ类,比年增加2个;25个为Ⅲ类,比年增加5个;10个为Ⅳ类,比年减少5个;4个为Ⅴ类,5个为劣Ⅴ类,均与年持平。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4)地下水
年,以流域为单元,水利部门对北方平原区17个省(区、市)的重点地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监测井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渗影响,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个测站数据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优良、良好、较差和极差的测站比例分别为0.6%、19.8%、48.4%和31.2%,无水质较好的测站。“三氮”污染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5)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年,全国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总量为.43×吨,服务人口3.32×人。其中,达标取水量为.06×吨,占取水总量的97.1%。其中,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个,达标水源地占92.6%,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磷、溶解氧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地下饮用水水源地个,达标水源地占86.6%,主要超标指标为锰、铁和氨氮。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
(1)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
(2)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循环发展。
(3)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科学保护水资源。
(4)强化科技支撑。推广示范适用技术,攻关研发前瞻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5)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理顺价格税费,促进多元融资,建立激励机制。
(6)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完善法规标准,加大执法力度,提升监管水平。
(7)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强化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深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环境风险控制,全面推行排污许可。
(8)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加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整治城市黑臭水体,保护水和湿地生态系统。
(9)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加强部门协调联动,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严格目标任务考核。
(10)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加强社会监督,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4、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年,全国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有7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21.6%;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8.4%。全国有个城市(区、县)开展了降水监测,酸雨频率平均值为14.0%。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气十条)
(1)减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整治城市扬尘。提升燃油品质,限期淘汰黄标车。
(2)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到年底下降30%以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4)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制甲烷等清洁能源供应。
(5)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对未通过能评、环评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贷款支持,不得供电供水。
(6)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信贷支持。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培育环保、新能源产业。
(7)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建议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强制公开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8)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和重点大城市PM2.5治理,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9)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根据污染等级及时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机动车限行等措施。
(10)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地方政府对当地空气质量负总责,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国务院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倡导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
5、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1)土地资源现状
截至年底,全国共有农用地.11万公顷,其中耕地.73万公顷、园地.82万公顷、林地27.13万公顷、牧草地.60万公顷;建设用地.42万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6万公顷。
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38.80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28.07万公顷,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10.73万公顷。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成果显示,年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7等,总体偏低。优等地面积为.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高等地面积为.6万公顷,占26.5%;中等地面积为.0万公顷,占52.9%;低等地面积为.7万公顷,占17.7%。
(2)水土流失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成果,中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9×km2,占普查范围总面积的31.1%。其中,水力侵蚀.3×km2,风力侵蚀.6×km2。
(3)重金属污染
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年4月-年12月)结果显示: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年11月,环保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全国28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年度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三五”规划》情况进行了考核。截至年底,我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已完成72.4%,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排放总量比年下降20.8%。尽管年规划实施取得积极进展,但近30年涉重金属产业的快速扩张造成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高位水平,重金属环境风险隐患依然突出。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
(1)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2)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立法进程,系统构建标准体系,全面强化监管执法。
(3)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切实加大保护力度,着力推进安全利用,全面落实严格管控,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
(4)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明确管理要求,落实监管责任,严格用地准入。
(5)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强未利用地环境管理,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强化空间布局管控。
(6)加强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严控工矿污染,控制农业污染,减少生活污染。
(7)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监督目标任务落实,
(8)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
(9)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加强社会监督,开展宣传教育。
(10)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明确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部门协调联动,落实企业责任,严格评估考核。
6、环境主要标准
(1)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代替GB-88,GHZB1-
海水水质标准--GB-代替GB-8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93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92
渔业水质标准--GB-89
(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Li+、Na+、NH4+、K+、Ca2+、Mg2+)的测定离子色谱法(HJ-)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代替GB—GB—88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修改单的通知--科技标准司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88
(3)声环境质量标准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代替GB/T-94
声环境质量标准--GB-代替GB-93,GB/T-93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88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88
(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
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
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
拟开放场址土壤中剩余放射性可接受水平规定(暂行)--HJ5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生态环境保护这十年#
思考题
(1)简述我国环境保护现状,根据现状预测存在的环境隐患问题。
(2)阅读《中国环境状况公告》,概括总结我国污染物排放情况,并对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3)阅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文,简述出台该计划的背景、需要达到的效果以及为达到此效果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4)以你所在的环境为例,对周围环境现状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