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听说过人体冷冻技术,这是一种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医学技术,其主要程序就是将刚刚死亡的人体放入零下摄氏度的液氮中,迅速将人体冷冻起来,然后进行低温存贮,以期望将来某个时期医学发达之后,再将人体复活以便对相应的疾病进行治疗。
目前全世界利用液氮冷冻技术,已经将超过个人体以及数十只宠物实施了冷冻,比如通过公开的报道,我国实施这项技术的人有两个,分别是年因胰腺癌去世的儿童作家杜虹,以及年因肺癌去世的展文莲。两人实施冷冻的方式不一样,前者是委托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机构,对其头部单独进行冷冻;后者委托山东银丰生物工程集医院,对全身实施冷冻。预计她们的尸体冷冻时间,将会长达50多年。
实施人体冷冻技术的关键就是将身体内部的水分抽出,然后用相应的冷冻保护剂进行全部替代,主要的程序有三步,分别为:第一步是向血液中注入抗凝血物质,然后接入相应动力设备,确保人体在死亡以后,血液仍然可以在血管中流动循环。第二步是用相应的保护液来代替血液,以颈部的大血管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即从颈动脉中注入,从颈静脉中输出,实现体液的彻底置换。第三步,就是将尸体逐渐地缓慢降温,等到降至零下40摄氏度时,将尸体放到液氮罐中加以低温贮存。
为什么最后要放到液氮中进行保存呢?我们知道,氮气是地球空气中占比最大的气体,比重达到78%左右。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一般情况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且氮气的沸点很低,标准大气压下为零下.5摄氏度,如果将提取出来的纯净氮气温度降到这个沸点以下,同时在氮气的凝固点以上(零下摄氏度),那么无色无味的、非常不活泼的氮气将非常适于用作冷却剂,基本不会对被冷冻的物体产生化学性质改变的影响,如果用于保存遗体或者说保存生物的细胞,那么也基本不会破坏生物的活性,所以在医学、化工、食品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不过,液氮的上述用途虽然很广泛而且有效,但是应用于保存尸体以期待未来再复活的话,那么这里面就存在着不可回避、也无法保障成功率的现实问题,比如人体内的体液不单单是血管里的血液,血液占到全身体液的比例也仅有8%左右,其他体液在低温中结成冰,将会对人体的细胞产生严重的影响和伤害。
再比如,即使成功在冷冻人体时不会造成身体组织和细胞的伤害,那么在时间相对较长的解冻阶段,随着温度的缓慢上升,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又如何保障不会发生损害甚至坏死问题呢?另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伦理”问题,人在死亡以后,大脑停止工作,人的意识也相应消失,即使真的能够将人体复活,那么人的意识是否能够回来呢?显然,依靠现有的科学技术,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当然,这里就不对人体冷冻技术的预期可达性进行更多的分析。刚才提到了,液氮是实施人体或者细胞冷冻的关键物质,那么,作为温度在零下摄氏度的液态,它到底有什么可怕之处呢?
现在正处于北半球的冬季,身处东北的小伙伴们应该对低温深有体会,当室外温室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的时候,即使身穿厚厚的羽绒服,在室外待上一段时间,就有可能有种“被冻透”了的感觉,身体逐渐变得不灵活,大脑也会变得“迷糊”了起来。如果我们身体被放置于零下摄氏度的液氮环境中,这种低温谁又能承受得了呢?
当外界温度较高的物体,被放置到液氮环境中之后,由于本身的温度较高,会推动与之相接触的液氮发生气化,从而在物体的周围形成一道氮气“蒸汽”屏障,在这道屏障的作用下,物体的温度逐渐下降,当时间拉长到一定距离以后,物体的温度就将与周围液氮温度保持一致。假如人体接触到液氮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在接触点周围形成氮气“蒸汽”,随后身体的接触部位温度就会迅速下降。
据有关研究人员测试,当人的手接触到液氮以后,在1秒钟的时间内就会引发冻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冻伤的严重程度会呈指数级增加。也有研究人员用猪肉做过实验,当放到液氮里的时间达到5分钟以后,猪肉会变得非常坚硬,用锤子砸很容易将其砸碎。
在国外,甚至还出现过因使用液氮不当引发的事故。一家酒店为了营造气氛,在酒店的游泳池中倒进了几桶液氮,在倾倒的瞬间泳池内就冒出了滚滚烟雾,虽然营造出了类似“仙境”的效果,但是当时处在泳池内的人很快就陷入了昏迷,不过由于处置迅速,医院没有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医院的人员介绍,引发人员昏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量液氮的蒸发,使得泳池上方氧气含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是温度的迅速下降,造成大脑和身体的反应能力下降。
当一些非常坚硬的金属,比如铁块、铜块等放入液氮中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用锤敲打,也很容易将其击碎,对于人体这样的“血肉之躯”来说,如果掉入液氮中没有很快脱离的话,想想就知道后果有多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