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非蛋白氮在19世纪末被国外学者报道证明可应用于反刍日粮中,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历经多年发展,如今非蛋白氮仍在被反刍养殖业利用。
参考其应用历程能帮助我们清晰了解基于何种需求下诞生了现有的缓释氮源产品、以往的非蛋白氮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经历迭代后的产品是否能被更好的被利用。
非蛋白氮饲用价值概要19世纪末,国外学者发现了非蛋白氮(NPN)可以参与反刍动物氮代谢,其机理是反刍动物可将非蛋白氮合成瘤胃微生物蛋白,为动物机体提供蛋白质。最初非蛋白氮种类多样,其中最常见的为尿素类。在上世纪20年代,德国首先实现尿素合成工业化,使其产量大增,这也促进了尿素在反刍日粮的应用。20世纪中期,更多文献报道了非蛋白氮在反刍养殖中的饲用价值,为其应用提供了支撑。有试验结果显示用非蛋白氮代替奶牛日粮中的部分蛋白原料,不会对奶牛生产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有研究者使用非蛋白氮作为肉牛的单一蛋白源进行饲喂,发现肉牛的生长和繁殖性能不会下降。二战后,植物性蛋白饲料的缺乏促进了非蛋白氮在饲料的应用。欧美国家率先在畜牧业中广泛使用非蛋白氮,自此开始,非蛋白氮的应用更加受到重视。非蛋白氮产品的使用历程与演进普通尿素二战后,尿素在植物蛋白原料稀缺的时期,发挥了为动物提供氮源的作用。80年代,美国在反刍动物的饲养中使用了万吨尿素。但随尿素被大量用作牛羊补充料,因其喂量高、混合不均匀,常有中毒情况发生。尿素中毒的主要机理是其在瘤胃中的降解速率过快,导致短时间内大量氨被释放出,与能量饲料的发酵速度不同步,而无法被微生物充分利用。因此大量多余的氨进入血液被浪费,甚至引起氨中毒。缓释尿素随着人们对产奶量、奶牛健康和资源有效利用有了更高的追求,普通尿素难以满足这些需求。于是研究者希望减缓尿素在瘤胃中的分解速度,提高其生物学利用率。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人们开展了缓释尿素产品的更新迭代。60年代开始,各类缓释尿素产品被研发出来,包括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含有尿素分子的化学物质,以及一些脲酶抑制剂。而这些产品因其存在的弊端未能被广泛应用。90年代起,物理缓释产品开始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