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荨麻疹 http://m.39.net/pf/a_9104810.html
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世界约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口粮,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氮肥大量投入为水稻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氮素利用效率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等突出问题。因此,解决好水稻节氮和丰产的矛盾,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技术需求。
近期,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红壤与生态研究彭春瑞研究员课题组完成的题为“Rootcharacteristicsandyieldofriceasaffectedbythecultivationpatternofstrongseedlingswithincreasedplantingdensityandreducednitrogenapplication”的研究论文在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年5期正式发表。
该研究明确了培育壮秧+增密20%+分蘖肥减氮20%的壮秧增密减氮栽培模式对双季稻根系形态特征与产量的影响,壮秧增密减氮栽培模式对双季稻单株根系形态指标影响效果不显著,但对双季稻群体根系形态指标影响效果较为显著,明显提高了双季稻群体根鲜重、根体积、根数、根长和干根重等形态指标。壮秧增密减氮栽培模式对双季稻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影响同样不显著,但可显著提高分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根系群体总吸收面积和群体活跃吸收面积。同时,壮秧增密栽培模式还可显著提高双季稻齐穗期根系伤流强度,并显著增加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此外,在壮秧增密减氮栽培模式下,双季稻实际产量有所提高,在双季早稻上表现尤为明显,较好的解决了水稻节氮和丰产的矛盾,研究结果为双季稻节氮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该研究设传统栽培模式(普秧+常规密度+推荐施肥)和壮秧增密减氮栽培模式(壮秧+增密20%+分蘖肥减氮20%)两种处理。与传统栽培模式(CK)相比,壮秧增密减氮栽培模式下早稻和晚稻抽穗期根系伤流强度分别比对照高4.37%和8.90%,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2.85%和10.41%,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对照高43.25%和37.50%。此外,由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提高,壮秧增密减氮栽培模式下双季稻实际产量有所提高,年和年双季早稻实际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37%和5.98%,年和年双季晚稻实际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0.20%和1.41%。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生育期的大多数根系指标与实际产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红壤与生态研究团队彭春瑞研究员和邱才飞研究员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关贤交博士和陈金博士为该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YFD,YFD,YFD)、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BAD07B1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点击链接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