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专家中考高考临近,父母如何高效

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7分钟

本文章节:

01、适度紧张是正常的考前反应

02、如何缓解考试焦虑症、考试恐惧症?

03、中考、高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一年一度的“考试月”快到了,国内大部分省市的高考、中考将在6月份举行,很多考生们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冲刺备考阶段。

每到这个时刻,如何缓解考试焦虑成为考生、父母、老师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家长,看着孩子紧张得失眠、食欲不振,他们忧心忡忡,既担心孩子身体、心理扛不住,也担心孩子考试发挥失常。

到底该如何缓解考试焦虑症?以下向父母们提供一些建议。

01、适度紧张是正常的考前反应

首先,父母要先判断孩子目前属于以下哪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即正常范围内的考前紧张、焦虑。

正所谓“考试面前,人人平等”,除非你是“韦神”这样的学神级人物,或者是已经躺平、摆烂的极少数学生,否则,所有人面对重大考试,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

也正因为这种紧张、焦虑,学生才能更好地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在考试前查漏补缺,在考试期间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我们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的考验时,也得益于紧张与焦虑,才能及时作出应对,生存下来。

因此,考前的轻度紧张、焦虑,觉得压力有点大,稍微有点失眠,这都是正常的应激反应,大家不用太担心。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先理解孩子的状态,别说些正确的废话。比如“你不用紧张,考出正常水平就行了”,“没事的,你今晚好好睡觉,明天尽力去考”……

父母总是强调要考出正常水平、考前要好好睡觉,这很有可能令孩子更加焦虑,越想好好睡,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担心第二天考试考砸,失眠就更严重了。

有些父母甚至还可能批评孩子,“就考个试而已,你至于紧张成这样吗?”、“你看你平时不努力,所以现在那么紧张,要是考不好,以后就捡破烂去!”……这种指责不但起不到激将作用,还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此时,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理性看待目前的紧张情绪,切勿陷入“灾难化思维”中。

像我上面提及的,大考之前紧张、焦虑是大部分人都会出现的正常反应。那为什么会紧张、焦虑呢?不外乎就是担心自己答题答得不好,遇到难题不会做,分数考得低。

可是,像中考、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决定性因素不是分数,而是名次。所有人拿到的试题都一样,难易程度对大家来说都一样。如果考题很难,那大家的分数都会偏低,录取分数线也会整体降低。

另外,父母还可以在考前一周时,在孩子情绪愉悦、放松的情况下,带着孩子模拟彩排整个考试的过程及情景,这能够有效降低孩子的焦虑。

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已经到了中考或高考这一天,想象自己早上起床、吃早餐、出门、整理文具、踏入考场,并且留意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准考证、身份证和考试要用到的文具要带好,避免出现纰漏。

接着,可以再引导孩子想象开始考试后的情景,比如先在答题卡上写好姓名,填涂好相关信息,然后再开始答题,并且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技巧。遇到难题怎么办?发现时间不充足了怎么办?这都要提前预想到的。

我们接诊过一位患者凯霏,她的考试答题方法就有很大问题,遇到难题时总是忍不住去琢磨,越解不出来就越着急、烦躁。结果考试时间越来越少,其它本来她会做的题也来不及很好地完成了,分数自然不理想。

所以,父母可以提前了解孩子是否掌握基本的考试技巧,比如最基本的“先易后难”,争取先把容易的题目分数拿到手,再去尽量争取难题的分数,而且不能占用最后检查的时间。

最后,父母再引导孩子想象结束考试的铃声响起,他们交上考卷,愉悦、放松地走出考场的情景。

这个想象模拟的彩排过程,有利于孩子提前想到考试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做好一定的防范应对措施,孩子心里更有底,避免陷入灾难化思维和过分焦虑中。

还有,考前这个阶段,父母要注意营造轻松、愉悦、温暖的家庭氛围,尤其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更要避免跟孩子吵架,避免影响孩子的情绪。

02、如何缓解考试焦虑症、考试恐惧症?

第二种情况则是学生超过了正常范围的考前紧张、焦虑,已达到考试焦虑症,甚至是考试恐惧症的程度。这种情况多见于抑郁症、双相障碍青少年患者。

父母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属于这种呢?

先来说考试恐惧症。如果孩子考前出现了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症状,甚至有惊恐发作(有窒息感、濒死感,瘫软在地或晕厥等),那就说明达到了考试恐惧症的程度,需紧急送院就医。

那如果孩子没有上述症状,只是失眠比较严重,吃饭吃不下,腹泻、胃痛,或者坐立不安的话,这就很有可能是考试焦虑症。

父母还可以观察孩子平常考试成绩的规律,来判断孩子是否有考试焦虑症。小考发挥正常,大考容易发挥失常,这是考试焦虑症的重要表现。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就是说,考试焦虑症的孩子平时随堂测、月测成绩都比较理想,可一到期中考、期末考、模拟考等重要考试就发挥失常,名次大跌,明显与其平时的学业水平不匹配。

而且事后拿到试卷一看,很多题其实他们都能做对,可因为粗心马虎、审题不严、答题不严谨而丢分,父母、老师都大跌眼镜。

这说明孩子在考试前、考试中的焦虑超出了正常水平,达到了中度、甚至重度焦虑状态,认知内容开始灾难化(非常担心考得不好,以及随之发生的糟糕后果),导致他们注意力、记忆力、觉察力和思维能力下降,所以本来会做的题都做不对了。

那如果孩子是考试焦虑症,那么父母就要高度重视了。考试焦虑是严重学习障碍的最常见表现形式,而严重的学习障碍很有可能是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早期征兆。

在我们接诊过的青少年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先后出现了严重的学习障碍及情绪障碍,二者相互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令其病情越来越严重。

那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尽量调整好状态?

与第一种情况一样,父母要先避免批评、指责,也不要说一些正确的废话。

其次,要解决孩子现实中所遇到的困难,比如最常见的、最棘手的问题便是失眠。

父母要先掌握关于睡眠的科学知识,我们在今年睡眠日时分享了我们对失眠的深入分析,并提供应对失眠的实用自助建议。

简单来说,在浅睡眠阶段,我们的意识有点模糊,对外界仍有觉知,可其实大脑皮层已经得到放松和休息了。就算学生一整晚都持续这个状态,迷迷糊糊的,好像没有真正睡着,但对第二天的学习、考试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而且,浅睡眠阶段还有个好处,大脑内隐记忆层面的内容容易浮现,容易灵光一现、冒出些创意念头。

那如果父母跟孩子说了这些知识,可孩子还是比较焦虑、睡不好,这时可以考虑借助一些药物。

比如,父母带孩子去看水平比较高的中医,在医生建议下服用一些治疗失眠的中成药,像同仁柏子养心丸、人参归脾丸等等。中成药对身体的副作用微乎其微,尤其适合青少年。

如果中成药不起作用,还可以考虑让孩子服用褪黑素。如果褪黑素也效果不佳,医院找大夫开一些镇静安眠药。

镇静安眠药的种类有很多,传统的苯二氮卓类效果明显,比如安定、舒乐安定、阿普唑仑都属于此类。不过,这类安眠药有一定的成瘾风险,而且容易出现宿睡的副作用,个人觉得并不太适合青少年。

相比之下,第三代镇静安眠药更加理想,副作用微弱,成瘾性低,比如右佐匹克隆、思诺思(酒石酸唑吡坦片)等。父母找医生开药时,要清楚表达自己的诉求,甚至可以直接询问医生是否可以开某一种药,有助于医生作出最优判断。

不过,无论是褪黑素还是镇静安眠药,父母每次只能给孩子一次的量,而且可以先不吃,而是放在床边。这主要是谨防孩子在失眠状态下出现灾难化思维,过度服用药物,造成不良后果。

父母还可以跟孩子说,“这是褪黑素/医生开的安眠药,只要按要求服用就很安全。今晚如果你睡不着,不用担心,还可以吃药嘛!”

这个药物放在他们旁边,本身就能起到缓解焦虑的心理安慰剂作用,说不定孩子最终没吃药就安然入睡了。

03、中考、高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另外,对于有考试焦虑症、考试恐惧症的学生,尤其是同时还有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很可能对学习成绩存在不理性的认知。

比如,他们过分看重成绩、名次,甚至可能把学习成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有的则认为“一考定终身”,上不了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人生就毁了。

那么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理性认知呢?一般来说有两方面因素,父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校风的影响。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可以理解,但他们过分强调成绩,过分拔高好高中、好大学对人生的意义,不但严厉督促孩子学习,当孩子考得不好时还会批评,甚至辱骂。只有孩子成绩较好时,父母才会给予认可。

久而久之,孩子把学习成绩当成获得父母认可的唯一途径,也是他们自信心的唯一来源。一旦学习成绩不好,他们觉得天都要垮下来了。

另外一方面是学校老师传递的观念。我们最近刚刚分享完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小虹的案例,她高中就读于国内某著名高中,该校以高升学率及极其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著称。

而且,该校的老师、领导在不断对学生们灌输“只有考上北清复交才算成功”、“如果受不了高强度学习,从学校中淘汰出去,那就是个失败者”这样的观念。

这导致小虹把学习看得比命还重要,誓要考上一所好大学,但同时她内心又特别压抑、痛苦,甚至决定“高考后就要自杀”。

所以,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对学习成绩过分看重,那一定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持续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

如果有,父母最好真诚地向孩子道歉,修复对孩子造成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深入跟孩子探讨学习的真正意义。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否则,孩子即便通过了这次重大考试,可如果后续继续遭受来自父母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或者又遇到其它较大学习挫折的话,仍然很有可能情绪崩溃。

比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一生的角度去看待中考、高考,不要再持着“一考定终身”的落后观念。

就拿高考来说,它的确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在整体上看,如果考得好,我们选择大学、专业的自由度更大,可获得的整体教育资源更加优质,知识、技能等个人综合水平能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好的择业机会。

但高考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即使高考失利,也有很多路可以达到目标。

比如考研,年,浙江有一位“励志哥”苏文在网上走红,苏文高中成绩优异,如无意外能考上国内名牌大学,但高考失利的他最后只考到了二本院校,是全班倒数第一。

但上了大学后,他调整心态,不懈努力,最后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

又比如复读。俞敏洪参加了3次高考,最后创立了新东方;马云也参加了3次高考,屡败屡战,最后创立了阿里巴巴。

哪怕是高中辍学的“小混混”,只有他们愿意努力和付出,加上科学的办法,一样可以再次参加高考。我曾经接诊过的患者皓轩,他高中时期滥用止咳水、曲马多,甚至吸食冰毒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最终辍学,整整耽误了5年光阴!

病情康复后,皓轩决定参加高考,他花了半年的时间奋力复习,最终考上了大学。如今他已顺利毕业,进入世界强企业工作,正积极地准备考研,提升学历,还结婚生子了,生活非常幸福。

即使不复读、不考研,也可以在参加工作时通过其它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就算考得不好,也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比别人落后了、就是走弯路了。

如果我们积极应对,这条路上的挫折就是帮助我们积累的逆商、抗压能力的宝贵机会!

而且,大家别以为考上名牌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教育部曾公布年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退学率。清华、北大的退学率分别为7.6%和4.2%,那一年两所高校加起来的退学人数有多人。

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或是抑郁症、双相障碍;或是游戏障碍;或是北大教授徐凯文说的“空心病”,明明各方面都很不错,但就是很空虚、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有的甚至有严重的自杀倾向。

那你觉得这部分考上名校的孩子成功了吗?显然不是。

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明白:高考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会,我们要积极应对;但人生绝非只有高考这一条出路,即使考上了好的大学,也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成功了。

而且,如果再往深里探究,为什么有的人考上了名牌大学,但最后非常落魄;有的人曾是“学渣”,但后来在事业上闯出了一番成绩?

因为,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真正成功,最重要的是逆商,其次是情商,最后才是智商。而高考只是为学生当下的学习综合水平的进行打分,更多是智商的体现,无法决定学生将来是否能获得成功。

另外,部分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因为病情严重,考试焦虑、考试恐惧的症状特别严重,这与他们在学习上、校园里遭受过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有关。他们有可能在中考或高考前出现退缩的心理,说什么都不去考了。

这时父母一定不能逼孩子,否则极有可能恶化亲子关系,若考试考砸了,还可能令孩子情绪崩溃,病情急速恶化。孩子甚至有可能在考场就已经扛不住了,万一出现灾难化思维,冲动轻生,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天大的悲剧。

父母可以跟这些孩子深入交流,了解真正的想法,如果孩子真的难以赴考,父母最好尊重其意见。但后续一定要及时就医,争取通过规范的精神科药物治疗、或专业的心理治疗等方式,令孩子的病情大幅度缓解,他们才有可能重回学习轨道,赶上第二年的中考或高考。

最后,我还想给父母们提个醒:孩子考试结束之后,父母也有密切留意。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考试前那么辛苦,考完了就该放松放松。这种想法没有问题,但这不等于放松警惕,因为高考后学生自杀的悲剧每一年都在发生。

孩子考试结束后,父母需要持续留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尤其是那些特别重视成绩,但又觉得自己没考好的孩子。如果放榜后名次不理想,他们很有可能形成重大的心理创伤,甚至增加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

就算孩子看起来好像比较乐观、坚强,家长也要学会识别孩子是否属于“微笑型抑郁症”。

更别说那些本来就有精神心理问题,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孩子了,对他们来说参加考试本来就不易,结果考砸了,他们很容易病情波动、恶化,甚至发生悲剧。

我也是从中考、高考走过来的人,我高考时也非常紧张,以至于在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还会时不时梦见自己要参加高考了,非常焦虑。

后来这个噩梦消失了,我现在回头看自己中考、高考的经历时,更加从容、淡定,甚至很怀念。因为那是人生为数不多的、我们拿出全力去拼搏、忘我地奋斗的时刻,这段经历本身就很珍贵。

希望广大考生积极调整心态,对中考、高考采取“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方式,抱着“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只要努力过、奋斗过,就坦然、从容面对最终的考试结果!

#高考焦虑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43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