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年04期
作者:王峥宇,廉宏利,孙悦,马梓淇,田平,齐华,姜英*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摘要
为研究秸秆还田旋耕深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深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关系,在3年(—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秸秆旋耕还田10cm(S1D1)、20cm(S1D2)、30cm(S1D3)和秸秆移除旋耕10cm(S2D1)、20cm(S2D2)、30cm(S2D3)6个处理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旋耕深度(D)及其与秸秆处理(S)交互作用(S×D)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SOC)含量,0~20cm土层S1D1、S1D2处理SOC含量较S1D3处理高1.2%~16.0%,而20~40cm土层S2D3处理SOC含量最高。旋耕深度、秸秆处理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土壤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含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在0~40cm土层,D1、D2旋耕深度下秸秆还田处理NO3--N含量比秸秆移除处理平均提高46.9%和34.9%,NH4+-N含量平均降低31.6%和4.4%。在各旋耕深度下,S1处理0~20cm土层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S2处理,20~30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低于S2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SOC、土壤全氮(TN)与NO3--N、NH4+-N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pH、土壤含水量(SWC)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与S1D1相比,S1D2对0~20cm土层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0~40cm土层SOC、TN含量影响更明显。
结论:(1)在0~20cm土层,秸秆旋耕还田10cm和20cm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硝态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
(2)在20~40cm土层,秸秆旋耕还田20cm和30cm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
(3)综合考虑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对秸秆还田处理的响应,秸秆旋耕还田20cm能有效提高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含量和酶活性,是东北春玉米主产区较适宜的还田方式。
责任编辑:郑庆祥
校对
审核:潘淑君王农
戳“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